资源简介 公开课教案 15时20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年级:高二(3)班 教师:肖作岭 时间:9月27日下午第三节1、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很重要的内容,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辩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经典古诗词,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4、 教学思想和方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故事】:古画《一只苍蝇》【 古 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不鸣山更幽”(引导学生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讲授新课:双边活动 内容 结果一矛盾的含义 1 学生: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共体 矛盾的概念: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对立统一2 学生发言举例讨论, 冷与热、湿与干、上与下、长与短、难于易、穷与富、善与恶、对于错、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矛盾的表现) 同学们的“截然相反”的例子仅仅是矛盾的对立,而矛盾还有统一的一面。教师举例: 假如没有小偷,所就不会达到今天的完善;假如没有假钞,纸币还会有这样精美吗?! 毛泽东:手就包含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其余四指朝一个方向,这样才能握得紧,才能劳动。 事物就是对立统一3 (1)读书回答:什么是对立 教材86-87页例:同化与异化,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确与错误、人民内部的争论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2)读书回答:什么是统一, 教材87页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3)漫画讨论疾病与健康是对立统一关系,饱尝疾病的痛苦,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假如双目失明,才知道这个世界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多么的幸福。分析一则故事:“苏东坡改对联”反映什么意思? 88页看漫画:他敢剪吗?但是相互依存并不是那样的简单,比如,中美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资金技术---市场)依存是有条件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美共同利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丽制度尽人间书” 这说明他们二者之间构成了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双方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子:“塞翁失马”“乐极生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穷到富变化,学习的苦与乐,美国的9.11事件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不学材料分析:(投影片)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有无矛盾的转化。(加强思想教育) 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原理 (1)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亏—盈、传统—现代、粗放—集约。(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3)这种转化的条件:调查研究,从事的实际出发进行生产,实现两个“转变”农业科技的发展。二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1 阅读教材89页 例:统一离不开对立:上与下、高与矮、大与小对立也离不开统一: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磁体的N、S极 双方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离不开统一,没有统一就无所谓对立;统一也离不开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上与下、大与小的规定与对方为条件的, 上的转化,只能是下,而不能是大或小。上的对立面不是大或小对立、排斥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总之,对立统一密不可分,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离开对立或统一,都构不成矛盾。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看到对立忽视统一或只看到统一而忽视对立都是错误的。2 讨论:观点1:法制限制了自由,要维护自由就必须取消法制。观点2: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所以享有了权利也就履行了义务。中美关系 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都是矛盾,既对立又统一1只看到了---,没有看到----。2只看到---没看到---。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都是错误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请大家欣赏一首诗《母亲》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和青春给了我妈妈老了她把不老的心给了我妈妈-----作业:看《北大学吧》112页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高山和平原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A.漫画 “你敢剪吗?” (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设问 多少人? 神态、动作怎样? (添加画外音)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 ,如磁铁的南北两极)B.故事情境 “盲人为什么会领路” (英国伦敦——“雾都”)劣势 (一般情况)盲人优势 (大雾)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讲到这里,矛盾的含义讲得差不多了,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A、借助刚才的漫画“你敢剪吗” 设问:如果某甲离开自己这一边,跳到对方一边跟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结果(会否发生变化?向什么方向变化)?这又说明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B、再出示导入新课时所用的古诗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对此句的修改:“一鸟不鸣山更幽”,(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两句诗歌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唱来。(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三)结尾:朗诵狄更斯的文章(多媒体显示):狄更斯在描写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时写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秋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补充时政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四)板书设计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绝对的) 双方始终不可分离关系矛盾 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内统一: (同一性——相对的) 统一于任何事物中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