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 政治-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复习资料-旧人教[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上) 政治-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复习资料-旧人教[上学期]

资源简介

第三节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一)什么是从实际出发
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
1) 主观: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理论、观点、法律、方针、计划、设计等。
2) 客观: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1)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2) 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二)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指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1) 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主观认识脱离中国社会的实际,主观没有正确的反映客观。
2)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并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正确的反映了客观。
3) 可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就成了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通过时间活动作用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三)怎样从实际出发(含义+要求+做法)
1.反对主观主义
1)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个人词句和结论
2) 经验主义——狭隘局部经验
3) 共同点:脱离当时当地客观实际。
2.用全面的整体的发展的观点处理和解决问题
3.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符合客观。
二、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一)我国基本国情
1.是什么: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注意初级阶段。
2.包括两个方面:
1) 从社会性质看(根本制度)——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2) 从国情看——是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策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
(二)为什么要立足国情,了解国情(了解国情的重要意义)
1.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的事情和坚定的执行当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3.正确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就要了解我们的显示,就要把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1) 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努力实践
2) 对中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①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②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较好的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注意的根本分歧
(一)唯物主义
1.含义: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思,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分类: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往往是指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认为直接的本原 就是气、火、水、土等具体形态。
2)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P39-小字部分第二段。
3) 现代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产生时间:19世纪中叶
2) 产生基础:P39-大字部分第三段
3) 特征: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二)唯心主义
1.含义:唯心主义根本观点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2.分类:
1)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产物(夸大了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世界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某种精神的产物。(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1.是什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内容:
1) 物质、意识谁决定谁,谁为第一——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 意识能否正确的反映物质,有无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四)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具体做法:
1)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 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3) 客观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4) 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此资料是本人为复习而总结的,如果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请指出,谢谢!
联系方式:
邮箱: ( mailto: )
博客: http:///u/1260470581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3.为什么会出现“狼孩”、“能孩”:
因为长期脱离社会时间,不能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因而即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他们的头脑,也不形成人的意识。可见,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然后在时间中人脑才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它们,成为不同的意识现象。
(二)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人脑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客观存在在意识中的作用: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根源(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
(三)所有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表现)
1.从性质上看,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 正确的思想意识: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意识
2) 错误的思想意识:歪曲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意识
3) 区别:在于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
4)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从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程度上看,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反映。
1)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具体形象的反映
2) 抽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于规律的反映
3.从意识的具体内容上看,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 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动作用的第一方面:能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
外部现象
意识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能动的反映、认识世界) 本质规律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能动的反作用、改造世界)
意识的能动作用(含义):指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包括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方面——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1.含义: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理论:
1) 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外部、本质、规律)
2)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在加深。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二)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1.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一样
2.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正确
(三)造成意识正确与否的主客观原因
1.客观原因: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时间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制约。
2.主观原因:
1) 立场不同: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立足点不同(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
2) 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
3) 知识结构不同
(四)怎样树立正确的意识(方法论):
1) 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知道,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2) 要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对自己的主观因素进香分析,提高各方面素质,才能在认识世界道路上不断前进。
3、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一)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1.含义:P24
2.理解:
1) 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
2) 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直接改变,意识不能直接改变物质
3)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在于通过时间,引起具体形态的变化
3.突出表现
1)正确 促进
2)错误 阻碍
4.具体表现: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调节的作用,正确(积极)促进,错误(消极)阻碍
(二)意识反作用客观事物的原理、方法论:
1.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原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知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的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理解“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四)
1.精神文明含义:P27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作用):P27
3.两个文明一起抓
1) 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2) 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4.弘扬民族精神
1) 含义:P27
2) 表现:P27
5.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 原因:P27
2) 怎么加强:
1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和后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关系。
2 反对见利忘义,惟利是图,要形成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利益的社会注意利益观
3 青年学生应自觉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五)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良种性质不同的作用;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2.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此资料是本人为复习而总结的,如果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请指出,谢谢!
联系方式:
邮箱: ( mailto: )
博客: http:///u/1260470581前言
1、 哲学的形成与含义
1.两项人类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
1)客观世界(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
2)主观世界(精神):意识、思维
3.处理三种关系
1)自己与自然界
2)自己与人类社会
3)自己与自己
4.具体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使它们形成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即为世界观)
5.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把它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了哲学)
6.理解世界观:
1)世界观作为总的看法,根本观点是对整个的,不是一部分也不能脱离于外部世界
2)世界观中的看法和观点必须是总的,根本的。是对事物共同性质,共同规律的看法,是具有普遍性的。
3)世界观有正确、错误之分,凡是符合世界本来面目的,就是正确的,反之,歪曲的就是不正确的
4)世界观是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作出更高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8.理解哲学:
1)从本质看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从产生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对自然界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3)从特点上看,哲学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
4)从性质看,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9.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10.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11.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与联系
1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区别与联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含义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4.原则:理论知道实践
此资料是本人为复习而总结的,如果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请指出,谢谢!
联系方式:
邮箱: ( mailto: )
博客: http:///u/1260470581第1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含义:自然界不是神创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1)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①宇宙间天体形成变化是客观的——天体起源
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结果——生物起源
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起源
2)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①人们利用自然物
②人们改造自然物
(二)自然界客观性原理、方法论
1. 原理: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所以说,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的带自然的惩罚。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一)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含义:社会不是神创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二)马克思注意哲学认为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不然结果
2.从存在基础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
人——劳动者(自然界长期进化而来)
生产力 客观的
动物——生产工具或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决 定
生产关系——客观的 客

资料所属 的
影响生产关系的三个因素 人的地位关系
产品分配
2) 会存在和发展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
②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
③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变化
④物质资料身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支配社会规律上看,支配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原理和方法论:
1. 原理: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技术、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物质
1. 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 理解:
1) 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
2) 可知性——属性
此资料是本人为复习而总结的,如果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请指出,谢谢!
联系方式:
邮箱: ( mailto: )
博客: http:///u/126047058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