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政治常识第四课的复习提纲一、民族【一般】1、民族及其特征(1)民族的含义?答: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注意:①民族、宗教都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②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③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民族并没有阶级性;④民族打破了氏族、部落的血缘纽带,代之以地缘纽带;⑤民族政策是带有鲜明的阶级性的。(2)民族的特征是什么?答:(注意:①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民族四个特征是同时具备的,缺一不可;②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四个特征有些消失,有些弱化。但民族心理素质是极其稳定的;③民族四个特征是区别民族的依据;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语言,没有共同语言,就不是一个民族,但操同一种语言的也并不都是一个民族;⑤到现在,一般来说,民族的主体部分仍然保持在共同地域内;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⑦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后两者又促进了前两者的发展。)【特殊】2、我国的民族(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答:(注意:①我国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总称;②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我国民族政策制定的依据之一;③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所以各民族应该是平等的。)(4)为什么说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答:(5)我国民族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变化):由原来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演变成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原因):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注意: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剥削现象和剥削分子还存在着;②民族关系变化的经济根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6)我国民族关系三原则是什么?答:(7)什么是民族平等?其表现是什么?答:(注意:①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②民族无优劣之分;③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已经实现了平等,但其它方面还没有完全平等,但享有平等的权利;④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主要表现在各民族在各级人大和政协都有一定比例的成员,还表现在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上。)(8)什么是民族团结?我国为什么能实现民族团结?为什么要实现民族团结?怎么样实现民族团结?答:(含义):(可能性):(必要性):(措施):(9)在许多国家被民族问题困扰时,中国为何能真正建立起新型的民族关系?答: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②我国坚持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来处理民族关系,制定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这一符合国情的正确的民族政策。③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④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由宪法、法律保障,坚持反对和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关系的行为。⑤我国正确处理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0)什么时是民族共同繁荣?答:(注意:①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也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②共同繁荣是指各方面的繁荣,包括经济,也包括其它方面;)(11)怎样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答:①首先,②同时,③还需要(注意:①民族地区就是指少数民族地区;②此答案内容也是可以用作回答如“怎样西部开发”,“怎样扶贫”等问题的参考;③现阶段,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1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之间有何关系?答:(注意:①没有平等、团结就没有共同繁荣,但没有共同繁荣不一定就没有平等、团结。所以,共同繁荣不是平等团结的必要条件。不过有了共同繁荣,能最终巩固平等、团结。)(13)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答:①它既是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主要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③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政府,他们既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国家机关,又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④只有自治机关才能行使自治权。⑤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州、县三级。⑥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前者主要有利于民族团结,后者主要有利于国家统一;前者有自治权,后者有高度自治权。(14)为何说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答:①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②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这就为建立统一的民族平等的新中国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社会基础。③我国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合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这种特点,适宜以各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从而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答:二、宗教【一般】1、宗教的内涵(16)什么是宗教?答:(注意:①无论在当今世界还是在中国,宗教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②宗教的产生有其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这两大根源,中国社会还存在着;③在阶级社会中,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阶级压迫和剥削,这一根源在中国现在已经消失;④当今世界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17)宗教的作用是什么?答:①消极作用:②积极作用:(注意:①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宗教往往有不同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在社会主义中国,宗教的消极作用受到制约,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特殊】2、我国的宗教(18)如何理解我国的宗教分布?答:①我国有许多宗教,但有五大宗教,除道教外,其余都是洋教;②我国的宗教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但绝对数很大。③我国有些民族几乎整个的信仰宗教。(19)我国宗教状况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答: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深刻的社会改造和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基本消失。(20)我国宗教状况如何变化的?答:①在我国,宗教已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坚持着“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方针。②在我国,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③在我国,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宗教教职人员中的绝大部分人是爱国守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④我国教徒与非教徒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21)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①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注意:①我国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针对全体公民而言的,并不仅仅针对教徒而言;②宗教信仰自由既包括信教的自由,也包括不信教的自由;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宪法、法律、政策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如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或在自己家中进行的一些宗教活动;④在我国,不正常的宗教活动有许多表现,如宗教组织或教徒在非宗教场所内的传教布道,如出版未经许可的宗教书籍,如外国教徒在我国传教,开办宗教院校,发展宗教组织等,如宗教组织或教徒干预司法、教育等;⑤在我国,任何人也不得在宗教场所内宣扬无神论,或与教徒进行有神无神的辩论;⑥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是国家主权在宗教事务上的具体体现。(2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为何是与宗教信仰自由一致的?答:①自由是相对的,必须在法律、政策的范围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也不例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以保证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保护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的合法权益,可以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可以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可以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从事违法犯罪的活动。(23)在我国为何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2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答:①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②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③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④要求教徒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25)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答:①宗教有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其存在有着深刻的根源,其消亡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所以,宗教不能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消灭的,对待宗教只能因势利导。②在我国,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也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宗教信仰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能用强制办法消灭它③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④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把教徒与非教徒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目标上来。这也正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6)实现宗教信仰自由为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答:在我国,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意识和某些礼仪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已变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所以,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27)怎样最终解决宗教问题?答:解决宗教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只能是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巨大发展,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根源。(注意:①宗教是公民的思想认识水平问题,是认识水平低的表现,要改变这,需要漫长的时间。)(28)正常的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有何区别?答:正常的宗教活动是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迷信活动是指那些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宿命观念,使用占星、卜卦、看风水、算命等手段,以欺骗群众、索要钱财为目的的活动。(29)如何对待迷信活动?答:①对于利用迷信、妖言惑众,破坏社会生产,妨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骗钱害人者,必须依法惩处,加以取缔。②对于群众中存在的迷信思想,一般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批评教育引导的方法,通过大力普及科学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以便不断消除封建迷信思想。(30)什么是邪教?为何要反对邪教?(即回答其共同特点及共同本质)答:PAGE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