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班级 姓名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1个精子+1 个卵细胞=1 个受精卵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 280 天或约 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第 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第 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第 9周—第 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 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 胎儿 ;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 个多月(约 280 天,38 周),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 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 分开 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第二节、走向成熟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2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16、女孩青春期一般 11 岁至 17 岁,男孩比女孩晚 2年左右;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外表上的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18、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标志:遗精和月经19、月经: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大约每一个月有 1 个成熟的卵从卵巢中排出。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月经。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一般在 10~16岁,周期约为 28~30天。月经周期与卵巢排卵周期一样,但不同时。20、遗精: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 。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遗精 。21、衰老: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22、延缓衰老的方法:科学合理地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适当运动锻炼等。23、衰老最终结果是死亡,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最主要特征)。第三节、动物的生长时期24、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25、蝌蚪与成蛙的比较26、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如两栖类(青蛙),有些昆虫(如:蚕、蛾、蚊、蝇、蝶、蜜蜂等):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有蛹期)不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相似。有些昆虫(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蟑螂、臭虫等):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 三个阶段。(无蛹期)27、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是生命运动的重要形式,使种族得以延续28、生长时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会受到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29、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主要)无性生殖:不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30、动物生殖的多样性(1)受精方式不同 ①体外受精的有鱼类 、两栖类等,特点:一般生活在水中②体内受精的有 昆虫 、爬行类 、鸟类 和 哺乳类等,一般为陆生(2)胚胎发育方式: ①卵生的动物有 昆虫 、 鱼类 、 两栖类 、爬行类和 鸟类 、鸭嘴兽(哺乳)等;它们的胚胎发育场所在 母体体外 ,营养来源是 卵细胞中的卵黄。②胎生的动物有 哺乳类(鸭嘴兽、针鼹除外),胚胎发育场所在母体子宫内,营养来源由母体通过胎盘供给 。胎生与哺乳的意义:为哺乳动物的幼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成活率有很大提高。③ 卵胎生的动物很少,如 鲨、蝮蛇 是卵胎生动物,它们的受精卵在 母体内发育,但营养来源与母体无关 (或很少),而是来自 卵细胞中的卵黄 。胚胎发育方式 发育场所 营养来源 代表动物卵生 体外 卵细胞中的卵黄 昆虫,鸟,爬行类,鱼,鸭嘴兽(哺乳类)注:有孵蛋、产卵行为胎生 母体子宫内主要为母体(胚胎早期为卵黄)哺乳类(鸭嘴兽除外)卵胎生 母体体内 卵中卵黄 鲨,蝮蛇31、分裂生殖:变形虫、草履虫 等单细胞动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即 1 个母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变成 2个子细胞。生活环境 运动器官 运动方式 呼吸器官蝌蚪 水中 躯干和尾部 游泳 鳃成蛙 水中与陆地 四肢 游泳、跳跃 肺和皮肤3出芽生殖:水螅进行的无性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即母体发育到一定时候能产生一些芽体,这些芽体从母体上脱落下来,就可以长成新个体。注:①试管婴儿:有性生殖,体外受精(试管里),体内发育,胎生②克隆羊:无性生殖(没有受精),体内发育,胎生③体外受精的一般生活在水中,如鱼类、两栖类,其他大部分生活在陆上的为体内受精④体内发育:哺乳类(鸭嘴兽除外),鲨、蝮蛇,其余均为体外发育(有孵蛋、产卵行为)第四节:植物的一生32、植物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植物种类及特性由胚决定。胚受损不能萌发。33、单子叶植物:只有一片子叶(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种子不能分成两半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橘)种子能分成两半34、有胚乳种子: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无胚乳种子: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注意:一般来说,单子叶植物为有胚乳种子(慈姑除外),不能剥皮也不能分成两半;双子叶植物为无胚乳种子(蓖麻、柿除外)能剥皮也能分成两半3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淀粉遇碘会变蓝。)36、种子萌发时需要的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缺一不可)内部条件: 种子的形状 、 大小 、 饱满程度 及是否处于休眠状态37、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或胚乳一般会消失(提供营养)注:①控制变量法:当有多个影响因素时,每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②种子萌发时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自身的子叶或胚乳,跟外界无关③多雨时,土壤中水多,导致空气变少,不利于萌发实验探究例题: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它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而福建省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地区之一。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宇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1)在一个花盆里播 10 粒的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2)向食醋中加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 (3)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 作出的假设是什么?2.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没有设置对照组?43.如果需要,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做为其对照组( )A 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C.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阴暗的环境中 D.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并放在低温环境中4.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5.有人认为只要用 1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就行了,你说呢?简述你的理由。答案: 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 2.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或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3.没有 4.A 5.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良影响。 6.不行,只用一粒种子做实验存在偶然性,影响实验的可信度。实验题答题技巧:① 提出的问题:从题目中寻找关键词(探究、研究 等)例:为了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提出的问题:温度是否对种子萌发有影响?② 作出猜想或假设:将提出的问题改为陈述句(可能)例:温度可能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实验组③ 设计对比实验:(材料多、组数) 只改变一个条件(控制变量)对照组(作用:对照)----一般不做处理判断哪个是改变的条件:看关键词“对”字前面部分,“与”字后面部分(“与”后“对”前),或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的条件例:为什么种子不能只放一粒,要放多粒种子?(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更加准确)例:A组用新鲜的水果,B组去掉果皮的水果(对照组:A组)④实验结果(现象) 例:常温的种子发芽多,低温的少⑤结论:与提问、假设相对应,并结合结果。 例:温度对种子萌发有影响,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38、芽的结构有叶原基(发育成幼叶)、顶端分生组织(使芽轴伸长)、幼叶(发育成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侧芽)等部分。39、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分为顶芽和侧芽。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40、顶端优势:顶芽发育较快,会抑制侧芽的发育。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多结果41、花的结构42、植物的一生经过受精、种子的形成和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将会死亡。植物的种族是在生长时期的循环运动中得以延续的。注:①植物生长的起点从受精卵开始,不是种子 ②雄花只开花不结果③果实主要食用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④注意区分胚(种子的结构)与胚珠(花的结构,内有卵细胞)第五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43、 植物的有性生殖:主要为被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的)44、传粉: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的方式主要有自花传粉(豌豆花)和异花传粉(棉花),其中较普遍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45、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虫媒花,靠 昆虫传粉,特点是:花较大,较鲜艳,有芳香的气味、甜美的 花蜜 ,花粉较黏。如:桃、月季、橘、牡丹、油菜 、苹果、 杜鹃 等植物的花。风媒花,靠风力 传粉,特点是:花粉 多而轻 、柱头 分叉 或羽毛状 、能分泌粘液,并且伸出花瓣外面。如:玉米、水稻、柳树 、 杨、榆等植物的花。人工授粉: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常用人工的方法来传播 花粉 。46、被子植物受精过程:花粉受到柱头 分泌的黏液的刺激,萌发形成 花粉管 ;花粉管穿过柱头伸入 子房 ,花蕊(花的主要结构)雄蕊雌蕊花药:里面有花粉花丝柱头花柱子房:里面有胚珠5一直到达 胚珠 。花粉管内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47、受精后,花萼、花瓣、 雄蕊 、雌蕊的 柱头 和 花柱 一般都凋落。(也有少数花萼不凋落,如草莓)48、子房发育成 果实,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胚珠发育成 种子, 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 胚 。49、子房内如果只有 一个 胚珠,受精后果实内只有 1 粒 种子,如桃子等。子房内如果有 多个 胚珠,受精后,果实内可以形成 多粒 种子,如西瓜等。50、植物的无性生殖 :(1)组织培养(2)孢子繁殖:蕨类、苔藓类(蕨、胎生狗脊、地钱、葫芦藓)(3)营养繁殖:被子植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包括:分根(夹竹桃、腊梅)、压条(桑、夹竹桃)、扦插(月季、柳树、葡萄)和嫁接(橘、桃)。嫁接能否成活的关键是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紧贴,亲缘关系是否近。植株长大后像接穗的性状。营养繁殖的优点:①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②繁殖速度较快。 被广泛地应用于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第六节 细菌和真菌的繁殖51、观察细菌的结构需要借助于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菌落概念:一个细菌或真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一个菌落约有百万个细菌。可用眼观察细菌根据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52、细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没有细胞核,称为原核细胞。有的细菌外还有鞭毛、荚膜;细菌无叶绿体,一般依赖有机物生活;细菌通过分裂繁殖;为单细胞生物53、细菌有对人类有益:嗜酸乳杆菌帮消化,能生产药品,制造食物,分解尸体;有害:肺结核、炭疽病、鼠疫、霍乱等54、真菌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称为真核细胞。一般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无叶绿体,依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如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出芽繁殖;如香菇等食用菌和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通过孢子繁殖;55、微生物滋生的条件:营养、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的条件人们研究出保存食物的方法:干藏法、冷藏法、真空保存法、加热法。注:①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②酵母菌一般用于发面和酿酒,食用菌: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等,用孢子生殖③原核生物:细菌,无细胞核,故低一等 真核生物:真菌,(有细胞核的都是)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味道 酸 甜 苦 咸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6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6、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播。(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①与温度有关。在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真空中的声速为 0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 0.1秒以上就产生回声。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 2S = v·t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将声波转为振动)、鼓室、听小骨(把振动放大)、咽鼓管(调节鼓膜内外气压);③内耳包括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并闭嘴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5、影响听觉的因素:年龄、器官损伤(传导性失聪:鼓膜、听小骨功能性障碍,可治愈(或戴助听器); 神经性失聪:耳蜗、听神经、听觉神经中枢功能性障碍,不可治愈。)6、声音(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如:女高音,男低音物体在 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听觉频率大约在 20赫兹到 20000赫兹之间。高于 20000 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 20 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大象交流)。解题关键词:发声物体的多少、长短、粗细、松紧--------对应音调都为低高例:相同的瓶子装不同量的水,吹气时(或往瓶中灌水)是空气柱振动,所以水越多空气柱反而越短,音调就越高;敲瓶子时是液柱振动,所以水多的液柱长,音调较低。(2)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如:震耳欲聋,大声,引吭高歌解题关键词:(敲击力的大小、振动幅度、距离远近)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超过 50dB的嘈杂声音就可认定为噪音。(3)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物体的结构、材质有关。我们常说的声音不同、有无辨识度指的就是音色。利用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不同的人以及不同乐器。解题关键词:(不同声音、结构改变、结构检测、材质)7.人听不到声音可能的原因:(1)物体没有振动产生声音;(2)缺少介质,声音无法传播;(3)声音音调过低或过高,超出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4)声音响度过低或距离太远。8.示波器图像问题:(能反映声音的振动快慢和振动幅度)7例:右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解析:甲、乙图像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即振动快慢一致,所以音调相同;甲、丙两图,振动的幅度相同,所以响度相同。9.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超声波测探裂痕、雷达声音还可以传递能量:洗牙、粉碎结石10.控制噪声的措施有:①在声源处减弱(如:禁鸣喇叭、公共场合不准大声喧哗)②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如:路边的隔音屏障、路边种树、关上窗户)③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耳塞、捂住耳朵)第四节:光和颜色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月亮、镜子不是光源。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阴影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3.小孔成像(如右图):光的直线传播原理(1)成像性质:光源物体的倒立实像。(2)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当物距>像距时,成缩小实像;当物距=像距时,成等大实像;当物距<像距时,成放大实像。(4)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始终成光源物体的倒像;大孔:呈现孔的形状。(5)应用: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就是倒立的太阳的实像;此时太阳是光源物体,树叶间隙是小孔,地面是光屏。由于物距非常大,树叶间隙的大小、形状对圆形光斑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光斑大小只与树叶间隙到地面的距离有关。树叶间隙离地面越高(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就越大。4、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出现彩色光带:红、橙、黄、绿、蓝、靛 diàn、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白光是复色光,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5、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6、物体颜色: ①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②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吃了”)注意:无色透明物体可透过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例:阳光照射绿色透明薄膜后的红色物体,物体显 色;照射绿色透明薄膜后的白色物体,物体显 色。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2、光的反射定律: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入射角。(β=α )【注意】 ①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②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0°。③反射角=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④光路具有可逆性。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其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且箭头位于线段的中间。当人看某物体时,画的光线箭头应当从物体指向眼睛。βα8四种实线:光线、实物、平面镜、实像 四种虚线:法线、垂线、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虚像4.常见反射光路图作图(1)补充光路图 (2)补充平面镜步骤:①先画出法线 步骤:①先用虚线画出两条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②再画缺少的光线 ②再画法线的垂线,就是平面镜注意:光线的箭头方向要连贯,标出必要角度 注意:平面镜加短斜线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强调过亮以及特定方向)漫反射:电影屏幕(强调各个方向)6、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光的反射现象) 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如图,人眼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得到虚交点,就是平面镜所成的像。(1)平面镜能否成像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反射光线(如右图,蜡烛肯定能成像);但能否看见平面镜中的像,取决于眼睛是否能接收到反射光线。(2)蜡烛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人眼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出的,但实际仍来源于烛焰本身。所以当我们想让镜子中某物体的像更亮一些,应该用灯光照亮物体本身,而不是去照镜子中的像。7.常见的平面镜成像作图:(1)对称法:①作垂线,②标垂足,③找等距,④标字母,⑤画虚像(虚像必须是虚线)(2)延长线和反向延长线法: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光源 S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光源所成的像 S’例:①根据已知光线画出 S’ 注意:该方法不需要画垂线②要使光源 S发出的光经反射后穿过点 A(作法如右图)步骤:a.根据对称法做出光源 S的像 S’(垂线、等距) b.连接 S’和 A点交平面镜于 O点,OA 就是反射光c.连接 SA,就是入射光线注意:SS’是虚线(垂线),SO 和 OA 是实线(光线),OS’是虚线(反向延长线)8、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额镜)。9、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10、光的折射定律: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γ < α)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γ > α)【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0°。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11、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α βγαγγα水空气A9第六节眼和视觉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焦点 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焦距 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物距 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像距 v:透镜到像的距离.4、凸透镜成像规律①②③④⑤5、眼球与折光系统:(1)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无色)、巩膜(眼白)、虹膜(决定眼珠颜色)、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2)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6、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107. 原因 矫正近视成像在视网膜前(1)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变强(2)眼球前后径过长佩戴凹透镜远视成像在视网膜后(1)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2)眼球前后径过短佩戴凸透镜光学原理及应用区分1.光的直线传播原理:(1)排队对齐、达标瞄准、激光准直 (2)阴影、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成像性质: 小孔成像是实像2.光的反射原理: (1)改变光线方向:潜望镜、幕布、黑板 (2)面镜成像:照镜子、倒影、球面镜成像性质: 平面镜成像是虚像3.光的折射原理:(1)光线的折射:光的色散现象(彩虹)(2)平面折射成像:海市蜃楼、鱼翔浅底、筷子“折断”(3)透镜成像: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眼睛成像成像性质:虚像(海市蜃楼、鱼翔浅底、水中筷子“折断”、放大镜)实像(照相机、投影仪、眼睛成像)例:请将以下生活现象填到对应的横线上:1.夏天树荫下的圆形光斑;2.平面镜成像; 3.放大镜成像;4.放映机投影出来的像;5.汽车反光镜; 6.水中白云的倒影;7.海市蜃楼; 8.水中游鱼的影子。其中属于实像的是 1、4 ,属于虚像的是 2、3、5、6、7、8 ;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2、5、6 ,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3、4、7、8 ,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1 。光学实验汇总一、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实验1.屏与平面镜的如何放置? 垂直2.本实验中,光屏起什么作用? (1)更清晰地呈现光路 (2)探究三线共面3.改变 AO 的入射方向,记录下 AO 和 OB 的径迹,观察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探究: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4.用量角器分别量出多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角度,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探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为什么要测量多组角度? 便于得出普遍规律5.将反射光线所在的一半光屏沿 ON 向后翻折,观察上面是否还能出现反射光线。探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位于同一平面。6.将光线沿反射光线 BO方向射入,观察是否沿 OA 方向射出。探究:光路具有可逆性。二、平面镜成像实验1.实验操作步骤:(1)在纸上竖一块透明深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并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2)把点燃的蜡烛 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玻璃板后面的像;(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 B放在玻璃板后面与 A的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和像的位置;(4)改变位置,按照以上步骤再测几组结果;(5)用直线将对应的物像位置连起来,观察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并分别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2.该实验适合在什么环境中操作? 黑暗环境,烛焰的平面镜成像更明显3.该实验能不能选用平面镜替代玻璃板? 不能 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4.选用两段相同大小的蜡烛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比较蜡烛 A的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5.移去蜡烛 B,在该处放一个光屏,能否出现乙的像? 不能,因为成的是虚像,不能出现在光屏上6.若出现多个蜡烛的像,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玻璃板太厚,所以玻璃板应该尽量选薄的7.若无论怎么移动 B蜡烛,A的像都无法与 B重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玻璃板没有垂直桌面放置三、凸透镜成像实验1.实验中,光具座上依次摆放的顺序是:蜡烛、凸透镜、光屏。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求放置在 同一高度(位于主光轴上),目的是什么?使凸透镜成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3.像偏于光屏的上方,怎样使像移回中央?(1)光屏向上移;(2)凸透镜向下移;(3)蜡烛向上移。4.物体 F在光屏上成什么样的像? 倒像(倒过来看) 顺时针旋转的物体,像呈什么方向旋转? 也是顺时针5.当光屏上不出现像,可能的情况是什么? (1)物体在焦点上(不成像)或一倍焦距以内(虚像)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6.如果凸透镜碎了一半,会出现什么现象? 仍成完整的像,但像变暗。7.如果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了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靠近 凸透镜,重新得到的实像比原来 小 。8.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移动凸透镜直至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焦点),焦距(f)=此时的物距(u);(2)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实像的时候,此时的物距(u)=两倍焦距(2f),则2uf ? 。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