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上学期]

资源简介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
柳州高中 罗 匀
师:今天在我们大家学习新课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什么是物质?
(学生答):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师:那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学生答):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师:好,同学们都对这些基础知识记忆得很牢固,那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只知道世界是什么,不知道世界怎么样,能不能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生答):不行。
要知道世界是怎么样的,那么就必须学习辩证法,唯物辩证地认为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个问题。
导入新课:
课件:
引用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导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请大家先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课件)
秦山核电站的工作人员,每年冬季来临,都要到海盐镇买三头当地的羊回核电站环境应急处。问:核电站为什么要买羊?(学生答):略
师:目的是用来测量羊身体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含量。
回答得很正确。由些可见,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么什么叫联系呢?
1、什么是联系?略
师:怎样理解联系的概念呢?三个层次:(1)联系是讲什么的概念?(关系)
    (2)是什么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是谁与谁的关系?(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同学们再仔细分析联系的含义,从概念中你能不能找出联系的特点。
(学生答):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由此可见,联系不是局限于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时间、一个地点的,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事物之间和一切事物内部的。这就是我们要继续学习的第二个问题。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我们请一个同学来归纳一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答)(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课件)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这三方面的理解,分析一张生态系统图,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仔细观察,然后讨论一下两个问题:这个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起什么作用?
 (绝大多数的植物的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以此获得养料,一般地说,植物能直接从无机界制造它们的食物,具有自养功能。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初级生产者,是人类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植物不但给人类和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还为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氧气。如果不是植物不断地补充氧气,人类和动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植物能维护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师:我们是在什么学科中学到生态系统的?(学生答)地理
师:对,同学们你们看,地理学科的知识也可以和我们政治学科建立一种联系。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回答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学生答)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生产者指绿色植物,生产出的有机物为各级消费者所利用(食物、氧气);消费者指动物;分解者指微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中,通过呼吸作用,把二氧化碳放回大气,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为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大气。
师:从这个生态系统图我们可以看出事物联系的普遍性。那么怎样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呢?
整个世界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可称为客观世界,人的思维叫主观世界。因此,普遍联系就是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第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之间;第三,人的思维之间;第四,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第五,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师:好,让我们大家再一起来巩固一下我们所学到的哲学道理。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总之,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那么,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强加给事物的呢?人想有什么样的联系就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吗?
(学生答)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事物 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是我们接着要学习的第三点。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书本第46页的议一议:人们为什么喜欢买带8的号码?(学生答)略
师: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在一起,主观地确定是吉祥还是恶兆,这当然是一种迷信思想。社会中有些部门,拍卖“吉祥号”的做法,是用主观联系代替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做法,我们必然反对。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呢?(学生答)例如:非典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毛泽东50年代提出除麻雀等四害导致广大农村虫害增加;无锡经济发展不注意环境导致太湖水质变差。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对于迷信的思想我们要坚决地反对。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材料。
(课件)
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化儿女,然而近百年来,长江干流的水灾日趋频繁,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到底对长江做了些什么呢?长江的水灾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同学们看完这段资料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答)上游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量增加。长江中下游本来湖泊众多,与江河贯通,容纳百川,调节洪峰。然而由于泥沙淤积,围湖造田,长江中小游的许多湖泊已经不复存在。许多这样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自觉地保护环境。
师:同学们都讲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事能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哲学道理: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懂得这个道理任意行事,到头来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师: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植被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长江的今天水灾频繁,是因为昨天的人们乱砍乱伐,如果继续下去,明天的长江就是第二条黄河)。
我们要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所固有的联系。这是否就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呢?
4、人能够认识并利用客观事物的联系。
(课件)音像资料:人类飞向太空的愿望
直到20世纪后,人类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么人类是怎样实现这一梦想的呢?
速度=7.9千米/秒时,物体围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
速度>7.9<11.2千米/秒时,物体成为围绕地球转的卫星,做椭圆运动
速度=11.2千米/秒时,物体脱离地球,成为围太阳转的人造卫星
速度=16.7千米/秒时,物体飞离太阳系。
人类认识到万有引力的规律,制造出航天飞机、运载火箭来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这个事例说明,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以及人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了更多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具体联系决不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观联系,而正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改变事物的具体状态,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联系的形式不管怎样多样,如何变化,但都属于联系,这一点是不变的、客观的。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秦山核电站为什么要买
神六升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