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上学期]

资源简介

课题: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成都市蜀星中学校 熊飞)
1、 课主要内容及特点和指导思想
矛盾的含义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辨证关系。把握对立统一这一根本规律,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辨证法的其他内容。
指导思想:具体——抽象——具体,以活动和讲话为主,提问引申为主要教学手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并通过多种事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释。
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因为唯物辨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辨证思维时必须遵守的根本规律。故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觉悟方面:通过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变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在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3、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设计
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要注意矛盾含义中的三个方面:事物自身、对立、统一。
——突破对事物自身的理解:要联系到前一课中的联系的知识,认识到事物自身就是一个统一体,认识矛盾的双方关键是放在哪个统一体下进行分析。从“进攻”与“防守”事例引入,并拓展开,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空间、温度、光、电------都可以成为统一体。
——突破“对立”:主要是学生易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且“对立”性本身也抽象。可从具体例子如层次性问题入手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抽象出“对立”,再叫学生举例体会,做到举一反三。
——突破“统一”,关键是其两种情形。通过冰 水的自然过度,引出话题,再用“漫画”和“塞翁失马”故事加以挖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能举例,做到举一反三。
关于“对立与统一”两者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大小”“上下”两者关系加以证明。
四、教学板书设计
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矛盾的含义 统一: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相互依存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
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正确理解矛盾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对立统一关系
五、教学流程图
导入 播放FLASH动画 学生联想典故《自相矛盾》 导出课题
自学探究 学生自学提问(有要求) 回答提问(师生互动)

(1)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着两个方面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属性,趋势

(3)统一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的趋势
知识辩论

“对立”与“统一”的辨证关系
反馈:评析“纪律”与“自由”的辨证关系 引出依法治国方略
小结:以《母亲》感化,使学生更深入理解矛盾。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flash动画(关于自相矛盾)
师:你能从影片中联想到哪个典故,试一下。概述典故其背景情节
生:我国有名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他夸他的盾最坚固,没什么东西能戳穿它;又夸他的矛最锋利,没什么东西它戳不穿。有人问他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了。
师:他犯了什么错误吗?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
生:这是逻辑矛盾。
师:正确,他错在言语中前后不一致,互为否定,是逻辑矛盾,除此还有同学们生活中的闹矛盾以及人们提到的政治矛盾。那么这些是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呢?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它不仅有对立面,还包含有统一。
(讲授新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同学们先自学三分钟,可提问。同时注意以下事例的关系
高也矮 大与小 落后与大 人的呼吸过程中的呼入与呼出 同化与异化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高二1班的公区和古时候孔子听音乐 辩论赛中的正方与反方 某个人的大与矮的关系 人类生命形式中的生与死 篮球比赛中的进攻与防守 磁铁中的N极与S极之间 权利与义务之间 教与学 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 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师:(1)指出以上哪些事例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2)试指出以上矛盾的双方存在的环境或条件是什么?
(3)哲学上讲的矛盾指什么?
生:讨论发言。以上除了“落后与大”“高二1班的公区和孔子听音乐”“同一人的大与矮”其他都有矛盾关系。
生:存在于新陈代谢、社会、比赛、生命过程、磁铁、意识思维等
生:哲学上讲的矛盾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师:很好。要准确的理解哲学上讲的矛盾关系,就要分别从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对它进行分析认识。分析二者关系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事物自身”(板书)
师:在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形下谈到或看到进攻与防守这一对关系的发生?
生:在比赛或战争中
师:矛盾双方须要一个载体来呈现两者的影响或制约关系,即需要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中。“事物自身”就好似这个矛盾统一体,这也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在分析矛盾的时候,我们首先哟啊找到这个矛盾统一体,既这个事物是什么。在前面三个问题中的(2)中就可知道,离开了这个“统一体”条件,两者就毫不相干了。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关系。
“矛盾”一词就源自于《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在古代战争中,矛和盾都是战争武器,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防守的,两者是对立的;两者又共存于战争中,攻和守是战争中不可分割 的两个方面。
想想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成为统一体?试用例子说出。
生:时间、空间、物质、温度、战争、社会、意识思维
师:正确。只有准确理解了矛盾双方是事物自身,即某一统一体内部的联系才能更深入的分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分析二者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首先我们来看矛盾双方的对立。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 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板书)
活动:
(1) 请同学做“吹气球比赛”,
条件:只能向里面吹一次,一口气吹完,不考虑肺活量。一气球大者为胜。
(2) 安排某学生多吹几口气。
(预期结果)安排的同学受到其他同学的议论,同时发现问题。
师:一个人能在同一时刻进行呼入和呼出吗?试用对矛盾双方关系指出话中包含的哲理。
生:不能,呼入时排斥呼出。呼入与呼出是相互分离的,对立的。
师: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试一下,分别从自然、社会、思维等方面进行。
生:新陈代谢中同化与异化,阶级对立,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攻与守,大与小,高与矮。。。。。。
师:以上能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OK,那么生活中,在社会政治领域中所讲的斗争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或者小声议论)——问题在撞击着
师:要正确认识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必须懂得其与生活、社会政治领域中“斗争”的关系。生活中的闹矛盾,在社会政治中,敌对阶级、敌对势力之间的生死搏斗,炮火连天的武装冲突,固然是斗争的具体表现,但却不是事物矛盾斗争的全部内容。哲学上所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其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无限多样。可以表现为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离异,相互分离等也包括逻辑矛盾。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以上便是矛盾双方对立的含义。请观察:冰 水。
师:知道了矛盾双方的对立性,我们还必须了解矛盾的统一性。这里有图片。
“你敢剪吗?”
生:不敢。(师:为什么?)剪,就会造成两个人都掉下去的结果。
师:这说明他们二者之间构成了矛盾,并且又是相互依赖的。即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其中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任何矛盾双方都存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便是矛盾双方统一性的第一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奖下相互依存,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板书)
同学们试举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生:胖瘦,教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攻与防守,战争与和平。。。。。。
师:有谁能利用矛盾双方的依存关系分析以下中美关系?
生:自由发挥
师:但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并非这么简单,尤其对于理解社会领域中的相互依存,更是如此。比如:中美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美国也需要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中美两国能够签署同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使中国“入世”的愿望成为现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种依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离开这一条件谈依存是十分荒谬的。
师:思考一下,是什么愿意促使了固态的冰转化成为液体的水?
生: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高于00C。
师:不错。这其中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师:这种转化是无条件的行吗?
生:不行,是必须的。冰→水就是例子。
师:是的。矛盾双方依存是一定条件下依存,矛盾双方的转化也要依据一定的条件。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数学运算中的加与减,乘与除,乘方和开方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就不可能转化。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比如“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的就是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与坏事相互转化的道理。
师:正确。它的确放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杰出思想家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已经初步认识到好事与坏事可以相互转化的辨证原理。——(进一步诱导)
生:“乐极生悲”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生:如胖与瘦的转化。
师:其实,例子很多。高考就是大家关心的一件事,高考也有喜与忧。考出高分是喜,落榜是忧;考取名牌大学是喜,入学后成绩下降是忧,等等。
难易在一定条件下也相互转化。“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在今天看来,我想同学们对这段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某企业在90年代初,不做市场分析,盲目开发产品,企业亏损严重。近几年该公司重视市场调研,科学论证,仅开发一项产品,企业两年时间就脱困。
生:说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市场调研,即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企业有由亏损到脱困,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师:回答正确,这种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如企业亏盈之间的转化条件就是是否作到从市场实际出发进行生产和经营。
现在,看同学们懂得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想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
以上就是矛盾双方统一的两种情形。总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一要注意,日常用语中的矛盾不是哲学上的矛盾,他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要明白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即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关键是把矛盾的双方哪个统一体下看待。
比如:在学校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在学校与附近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镇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区别,又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环境,学与用等一系列的对立统一。这时我们是以一个更大的范围,作为矛盾的统一体来考虑的。
又比如:人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每时每刻人都在呼吸,细胞都在不断的生,不断的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包含对立统一的关系。
另外,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不仅要理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含义,还必须注
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能分割的(板书)
不可分割的意思就是对立离不开统一,没有统一就无所谓对立,统一也离不开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
第一,“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面来规定,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的性质和“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的性质和“小”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为什么“上”与“下”,“大”与“小”相互规定呢?就因为上是与下对立的,大是与小对立的。可见依存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
第二,“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的转化。因为上与下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对立也离不靠统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能互相排斥呢?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即统一体,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排斥呢?例如:正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前者的被剥削,这两大阶级才是对立的,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总之,对立、统一不可分。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面的统一。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总结)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任何只看到对立,而忽视了统一或者只看到统一而忽视了对立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课堂反馈)
请结合对矛盾的理解评析“纪律限制了自由,要维护自由,就必须取消纪律”?
生:只看到对立,没看到统一的一面。
生: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关系,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法制范围内的自由,法制是保障自由权利的。可见,法制和自由是统一的,题中观点认为纪律限制了自由,要维护自由就得取消纪律显然是片面的。
生: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关系
师:回答的很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最后,还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歌,题目为《母亲》,并同时思考:在这首诗里怎样体现了矛盾的基本含义?
妈妈的腰弯了
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
她把明亮的双眼给了我
妈妈的皱纹深了
她把美丽和青春给了我
妈妈老了
她把不老的心给了我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