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八课总结》教案.doc[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政治《第八课总结》教案.doc[下学期]

资源简介

第八课总结
一、结构梳理
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
实践的特征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实践及 实践对社会 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三点表现
其作用 发展的作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对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自 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觉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投 人民群众的涵义
身 群众是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 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会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实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践 同群众实践 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相结合 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把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和社会
在实践中改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思想、认识能力、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联系
造主观世界 两种境界:世界观境界,人生观境界
学习本册教材的基本结论
二、基本思想
1. 把握一个根本观点——实践的观点
2. 强调一个结合——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3. 贯穿一个思想教育中心——提高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特别是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道路的自觉性
三、原理总结
1. 实践的特征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由实践主体、对象和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2)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性、有目的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3)反对的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的形而上学错误。
(4)原理运用: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把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②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五年计划”,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步骤。③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实行对外开放,反对闭关锁国。
2. 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总之,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反对的错误倾向: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任何思想和行为。
(4)原理运用:①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原理
(1)原理内容: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重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积极支持和投身改革大业。
(3)反对的错误倾向:只重生产实践,忽视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甚至对改革持敌视态度的思想和行为。
(4)原理运用:我国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原理
(1)原理内容: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种作用大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另一种是从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
(2)方法论:重视科学实验的作用,尊重科学家的劳动。
(3)反对的错误倾向:轻视科学实验作用的错误思想。
(4)原理运用:当今国际竞争中,科技是龙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各国都加紧制订和发展本国的高科技计划,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5. 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反对的错误倾向:忽视甚至否认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4)原理运用:① 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② 说明在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在我国,“三个有利于”是检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③ 说明正确的理论一经被群众掌握,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6.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要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3)反对的错误倾向: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4)原理运用:
【例1】 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表明( C )
A. 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认识来源于实践
D. 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2】 宋代的庄绰在《 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唯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A )
① 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 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 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例3】(2005年·全国卷Ⅱ)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 阿房宫赋》 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
(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3)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
【例4】(2005年·北京卷)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7.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原理
(1)原理内容:①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在实践中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3)反对的错误倾向: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4)原理运用:
【例5】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当中央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经验和新认识,及时按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这次修宪不预先提出修改方案,而是直接听取各地方、各部门、各方面的意见,采取自上而下、两下两上的方式,经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反复讨论研究,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 ,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正式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宪法修改的过程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
答案:(1)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办事情要从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例6】 中国古代思想家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评析上述观点的含义、合理性及局限性,并说明其现实意义。
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材料中古人的话是说,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者,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违背民众的意愿、失掉民众的支持,政权就会衰败。材料中的说法肯定了民众的作用,这是合理的思想。但这些思想是就君民关系,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并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讲民众的作用,是十分狭隘的。
(3)材料中的观点极其具有现实意义,它说明坚持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① 就要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② 就要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③ 就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④ 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8.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互相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3)反对的错误倾向:忽视主观世界的改造,把个人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的错误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4)原理运用:① 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主观世界,既推动社会进步,也使个人得到全面健康发展。②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源于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各种观念使我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冲突。③ 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PAGE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