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例题精讲例题一:在一幅比例尺为1:1000的平面图上,量得学校操场长9厘米,宽7厘米。学校操场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难度〗:3 难度9个梯度,1-3为容易 4-6为中档 7-9为偏难〖考点〗:比例尺〖分析〗:根据这幅图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要先求出操场的实际长和宽,然后再求出操场的面积。〖详解〗:解:设操场的实际长为x厘米。X=1000x9=90009000厘米=90米设操场的实际宽为y厘米。Y=1000×7=70007000厘米=70米,90X70=6300(平方米)答:操场的实际面积为6300平方米。〖举一反三〗求实际图形的面积,一定要先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图形的边长,然后再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图形的实际面积。不能先求图上的面积,然后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的面积。例题二:用边长15厘米的方砖铺地需2000块,如改用边长30厘米的方3?—个长方形,长宽的比是4:3,长砖需多少块?(用比例解)方形的周长280厘米,它的面积多少平方厘米?〖难度〗:5 〖考点〗:比例应用〖分析〗: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但不知道a在什么位置,假设a是内项,有三种可能,分别是a和4做内项、a和5做内项、a和8做内项;如果假设a是外项,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只考虑其中一种就可以了。因为每一种可能写成比例有不同的写法,所以直接写成等式解答比较好。〖详解〗:解:(1)4a=5X8,4a=40,a=10。(2) 5a=4X8,5a=32,a=6.4(3) 8a=4X5,8a=20,a=2.5 答:a的值可能是10,6.4或2.5。例题三:一辆汽车行驶的路与耗油量如下:行驶路程(千米) 12 36 48 60耗油量(升) 2 6 8 10(1)汽车行驶路程与耗油量是 关系.(2)绘制折线统计图.〖难度〗:6 〖考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表中有两种相关联的量,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耗油量随着行驶的路程变化而变化,且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是一定的,2:12=6:36=8:48=10:60= ,符合正比例关系式x:y=k(一定),所以汽车行驶路程与耗油量是正比例关系.〖详解〗:解:(1)因为从表中计算得知,耗油量:行驶路程=行驶每千米所需耗油量(一定),所以所以汽车行驶路程与耗油量是正比例关系.答案为:正比例.(2)例题四:设一个量x与另一个量y成正比例,已知当X=6时,y=4.(1)写出y和x的关系式.(2)求出当x=6.9时,y的值.〖难度〗:5 〖考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解比例.〖分析〗:(1)因为一个量x与另一个量y成正比例,所以x与y的比值一定,即x:y=6:4;(2)把x=6.9代入(1)即可求出y的值.〖详解〗:解:(1)因为一个量x与另一个量y成正比例,所以x与y的比值一定,即x:y=6:4;(2)把x=6.9代入x:y=6:4,即6.9:y=6:4, 6y=6.9×4, 6y=27.6, y=4.6.例题五:同学们看同一本书,下表记录的是每人每天看的页数.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20 24 30 40 60看完全书所需天数 12 (1)请把上表补充完整.(2)平均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完全书所需天数成 比例关系.(3)汪奶奶看完这本书用了16天,她平均每天看多少页?〖难度〗:6 〖考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分析〗:(1) 先求出书的总页数,再除以每天看的页数,求出每天看的页数;(2)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所以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成反比例;(3)用总页数除以看完这本书用的天数即可得平均每天看的页数.〖详解〗:解:(1)20×12=240(页)240÷24=10(天)240÷30=8(天)240÷40=6(天)240÷60=4(天)填表如下: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20 24 30 40 60看完全书所需天数 12 10 8 6 4(2)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240,一定,所以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成反比例;答案为:反; (3)240÷16=15(页).答:她平均每天看15页.例题六: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小明从家去学校,他行走的时间与速度.(2)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驶的路程与车轮的转数.(3)3x= y,求x和y.(4)圆的面积和半径.(5)出油率一定,黄豆的质量与油的质量.〖难度〗:6 〖考点〗: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分析〗: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成什么比例,就看这两个量是对应的比值一定,还是对应的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是乘积一定,则成反比例.〖详解〗:解:(1)行走的速度与行走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小明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有下面的关系:行走的速度×行走的时间=小明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一定);已知小明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一定,也就是他行走的速度与行走的时间的乘积一定,所以行走的速度与行走的时间成反比例;(2)因为车轮所行驶的路程=车轮的周长×车轮的转数,即车轮所行驶的路程÷车轮的转数=车轮的周长,又因为车轮的直径一定,所以车轮的周长一定,所以车轮所行驶的路程÷车轮的转数=车轮的周长(一定),所以车轮所行驶的路程与车轮的转数成正比例;(3)3x= y,所以x:y=2:15= (一定)是比值一定,符合正比例的意义,所以x和y成正比例;(4)圆的面积公式s=πr2,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s:r2=π(一定),也就是圆的面积只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关系,和半径不成比例关系;(5)因为油质量:黄豆质量=出油率(一定),是对应的比值一定,所以油质量与黄豆质量成正比例.趣味数学题目一:李阿姨要把一只狗、一只鸡和一篮米从河的东岸带到西岸,但她的渡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没有人的时候狗要咬鸡、鸡要吃米、李阿姨应该怎样安排才能让他们顺利过河?答案:由于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且狗要咬鸡、鸡要吃米,因此可先带鸡过去,第二次将狗带过对岸,然后再将鸡带回去,把鸡放下,然后再将米带过对岸,最后回去将鸡到西岸.这样安排才能让他们顺利过河.题目二: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请你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原来瓶中水的体积较小,乌鸦喝不到水,当乌鸦将小石子不断的投入瓶中,由于石头密度大,会下沉,而石头有体积,沉到底部,相当于增加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增大,而瓶子的容积不变,故水面上升,水上升到一定的位置时,乌鸦就喝到水了.题目三甲买了一套商品房,共用去16.5万元,住了一段时间觉得不满意,以17万元把房子卖出,可甲找不到其他中意的房子,只好又花18.5万元重新把那套房子买回来,住了半年甲因工作调动,又把房子以19万元卖出.甲在买卖房子的过程中赚了钱?还是亏了钱?请算出具体的得数.答案:题目过程叙述较复杂,很易迷惑人,我们可以把问题简单化:把支出记为负,收入记为正,然后按正负数的计算来解答就比较容易,据此解答.解答:解:假设支出为负,收入为正,-16.5+17-18.5+19=1(万元),1万元为正数,所以,甲在买卖房子的过程中赚了1万元.数学小故事:电线杆和树为什么是圆柱体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为了生存,总是朝着对环境最有适应性的方面发展,植物也是如此,树干圆柱形是自身生长繁衍的需要。圆形面积最大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圆形具有最大的面积。几何学告诉我们,这时圆的面积比其他任何形状的面积都来得大,因此圆形树干、树枝中导管和筛管的分布数量要比其他形状的多得多,这样,圆形树干输送水分和养料的能力就要大,更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如果有相同数量的材料希望做成容积最大的东西,当然圆形是最合适的了。自来水管、煤气管等,就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仿造。支撑力最大 截面积大了,圆柱体的支撑力也就大了。树木高大的树冠的重量全靠一根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挂上成百上千的果实,须有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维持生存。防止外来伤害 我们知道,树木的皮层是树木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皮层一旦中断,树木就会死亡。树木是多年生的植物,它的一生难免要遭受很多外来的伤害,特别是自然灾害的袭击。如果树干是方形、扁形或有其他棱角的,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伤害。圆形的树干就不同了,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砂杂物从哪个方向来,都容易沿着表面的切线方向掠过,受影响的只是极少部分。因此,树干的形状,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知识浓缩1、 概念(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2)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3)比例尺:在绘制地图或其他平面图时,常常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若干倍画在图纸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二、性质1、如果这两种量正比例,那么他们的比值一定;如果这两种量反比例,那么他们的积一定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物体或图形放大或缩小,然后画在图纸上。图形放大时.放大的比例是一个后项为1的比,如放大3倍,就是按3:1放大;图形缩小时,缩小的比例是一个前项为1的比,如缩小3倍,就是按1:3缩小。三、运用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 比例尺 1:50000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00000厘米(50千米)线段 比例尺 050100千米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50千米2、比例尺的类别前项为1,如1:8,表示把实际距离缩小8倍画在图上。后项为1,如8: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倍画在图上。3、比例尺的数量关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或=比例尺4、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 例的方法:(1)、两种量必须是相关联的量;(2)、看两个变化的量是比值(商)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如果是比值(商)一定,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如果是乘积一定,就是成反比例的量。5、为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称为按比例分配。这类题目的基本特征是:①被分配的总量;②一个比。如把100本书按2:3分配给一、二年级同学,两个年级各分多少本?其中100本书是总量,2:3是按这个比分配。 关系式:总数量×某项份数 总份数 =某项的数量[来源:学科网]6、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⑴先找出按比例分配的总量。(上例中的100本书)⑵再找出分配的比.并求出各个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一年级占总量的2/(3+2);二年级占总量的3/(3+2))⑶用总量乘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得到各部分的量。(一年级100X2/(3+2)=40本二年级100X3/(3+2)=60本)四、规律总结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同样是对于距离(或长度)而言,并不是表示图形的面积的放大与缩小。如把一个长方形按2:1放大,表示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2倍,并不是面积扩大2倍,实际上面积扩大了4倍。2、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2)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只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六年级下册数学素材-代数、统计、可能性知识浓缩-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代数、统计、可能性例题精讲-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代数、统计、可能性趣味数学-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