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精讲精练★强攻考点★九年级(上册)科学单元复习(范围:2.4~2.6)考点一:物质的分类考点解读:(1)物质分类时须按一定顺序,该顺序是概念大的到概念小,而不是一下子到位。(2)须明确分类的依据:混合物与纯净物是按成分的多少来划分的,而不是元素种类。混合物与元素种类多少无关,即混合物也可含一种元素(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组成);单质与化合物进行分类的前提是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也可能是单质。(3)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不是无机化合物的简称,无机物包括无机化合物和单质。(4)能根据微观模型来进行物质分类。【典例1】下列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精练1】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试分析回答:(1)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该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是 (填字母)。A.有机物 B.单质 C.氧化物 D.盐(3)该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种,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吗? 。考点二:物质的转化考点解读:(1)结合教材中的八圈图认识物质转化的规律。涉及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将酸的通性、碱的通性、盐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非金属的性质结合起来完成物质转化的系统性认识。或者是从得到生物的角度认识,得到盐的途径有哪些,得到酸的途径有哪些等。(2)须注意转化规律中的特殊性:金属氧化物并不都能直接与水化合成碱(一般成立的是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钡);非金属氧物并不都能直接与水化合成酸(一般成立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而一氧化碳、二氧化硅是不行)。(3)涉及酸、碱、盐及氧化物的可结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进行物质转化可行的判断依据。【典例2】各物质间有着一定的反应关系金额转化关系,下列各组物质间可以按下图所示各组直接转化的是 ( )物质A → 物质B → 物质C → 物质A?A.Fe→Fe2O3→FeSO4→FeB.CO→CO2→H2CO3→COC.NaOH→NaCl→Na2CO3→NaOHD.HCl→CuCl2→BaCl2→HCl【精练2a】矿山废水中含有大量的H2SO4和CuSO4,直接排放会影响水体酸碱性,并造成重金属污染。通过处理可以回收金属铜,并使废水pH和重金属含量达到排放标准。(1)步骤Ⅱ和步骤Ⅲ都需进行的操作是 。(2)步骤Ⅱ中出现的现象有 。(3)加入Ca(OH)2可以降低铁屑的消耗量,原因是 。(4)步骤Ⅲ需加入Na2S才能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由此推测废水③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 ,推测该步骤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精练2b】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1)写化学式:A ,E ;(2)写出F、G转化为蓝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B物质的一种用途 ;(4)以上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考点三:金属的冶炼考点解读:(1)金属冶炼的原理是将金属元素的化合态(化合物)转化为游离态(单质)。(2)金属冶炼中须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a从得氧与失氧的角度进行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判断;得氧的物质是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失氧的物质是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b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进行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c氧化剂并不一定含氧;氧化剂、还原剂并不一定是两种不同的反应,有可能是同一物质,即同一物质即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3)注意比较炼铜的三个反应:a反应类型角度上都是置换反应吗?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吗?b反应现象角度上都有共同的现象吗?c实验操作角度上有共同点吗?所需酒精灯的数目、酒精灯的作用、其它装置作用等。【典例3】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两实验开始时都应先加热、后通入气体,目的是避免气体在加热时发生爆炸B.两实验发生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C.两实验均可通过观察黑色氧化铜变红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D.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气体的密度不同 【精练3】工业铁红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还含有少量的FeO、Fe3O4。为了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过程分析。问题讨论: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实验前应先 。(2)进入D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A、C中的试剂依次是 (填字母)a.浓硫酸?????? b.澄清的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4)B装置的作用是 。(5)对D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 ①加热前 ; ②停止加热后 。(6)写出D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任意一个化学方程式 。分析与计算:已知铁的常见氧化物中铁的质量分数如表所示。铁的氧化物 FeO Fe2O3 Fe3O4铁的质量分数% 77.8 70.0 72.4(7)称取铁红样品10.0g,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①D中充分反应后得到Fe粉的质量为mg,则 <m< 。②实验前后称得E装置增重6.6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实验评价:反思a:本实验如果缺少C装置(不考虑其它因素),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反思b:请指出上述实验装置中的一个明显缺陷是 。考点四:物质的鉴别与检验(二)考点解读:(1)利用几种物质的性质差异是鉴别的原理。抓住典型的几种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钠;氢气、一氧化碳;炭、氧化铜、二氧化锰;铁、铜;碳酸钡、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铵;羊毛、棉花等(2)离子检验包括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铵根离子、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等,掌握检验的方法。【典例4】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中,所选的鉴别试剂,不正确的是(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试剂A 空气、二氧化碳、氧气 点燃的木条B 氯化铵固体、氯化钠固体 氢氧化钠溶液C 稀盐酸、稀硫酸 氢氧化钡溶液D 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 酚酞试液【精练4a】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鉴别混合气体中的CO2、H2O 先通过澄清石灰,再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B 鉴别羊毛线和棉线 点燃后闻气味C 检验NaCl中是否混有Na2CO3 加入CaCl2溶液,观察是有沉淀D 鉴别CuO和C 加入稀硫酸,观察是否溶解【精练4b】科学实验课后,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实验探究: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填“部分”或“全部”)变质。反思评价:(1)氢氧化钠溶液须密封保存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_ 。(2)步骤Ⅰ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3)在上述实验探究中,小梅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 。考点五:除杂质(二)考点解读:(1)注意除杂质的原则。利用主要成分与杂质的溶解性差异、化学性质的差异、溶解吸放热差异等。(2)掌握典型的几组物质的除杂方法,举一反三:CO(CO2)、CO2(HCl)、NaOH(Na2CO3)、CaCO3(CaO)、Cu(Fe)、HNO3(H2SO4)。若将括号内的物质与括号内的物质倒过来,则应如何除杂呢?【典例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正确的是( )选项 主要成分 杂质 选用试剂A CO2 CO 足量NaOH溶液B HNO3 H2SO4 适量BaCl2溶液C FeCl2 CuCl2 过量Fe粉D Na2CO3 NaHCO3 适量盐酸【精练5】下列物质中含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表中列举了除去杂质的试剂甲和乙(均适量),相应操作均已略去,其中不能用两种试剂都除去的是( )选项 物质 试剂甲 试剂乙A Cu(Fe) CuSO4溶液 稀硫酸B KCl(K2CO3) 稀盐酸 CaCl2溶液C NaOH[Ca(OH)2] Na2CO3 CO2D Cu(CuO) 稀盐酸 CO★强攻考点★九年级(上册)科学单元复习(范围:2.4~2.6)考点一:物质的分类【典例1】下列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B)【精练1】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试分析回答:(1)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2H2+5O2点燃4CO2+2H2O 。(2)该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是 D (填字母)。A.有机物 B.单质 C.氧化物 D.盐(3)该反应中属于的氧化物有 2 种,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吗? 不是 。考点二:物质的转化【典例2】各物质间有着一定的反应关系金额转化关系,下列各组物质间可以按下图所示各组直接转化的是 ( D )物质A → 物质B → 物质C → 物质A?A.Fe→Fe2O3→FeSO4→FeB.CO→CO2→H2CO3→COC.NaOH→NaCl→Na2CO3→NaOHD.HCl→CuCl2→BaCl2→HCl【精练2a】矿山废水中含有大量的H2SO4和CuSO4,直接排放会影响水体酸碱性,并造成重金属污染。通过处理可以回收金属铜,并使废水pH和重金属含量达到排放标准。(1)步骤Ⅱ和步骤Ⅲ都需进行的操作是 过滤 。(2)步骤Ⅱ中出现的现象有 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由蓝色变绿色 。(3)加入Ca(OH)2可以降低铁屑的消耗量,原因是 铁不仅能与硫酸铜反应,也能与硫酸反应,加入的少量氢氧化钙反应掉一部分的硫酸 。(4)步骤Ⅲ需加入Na2S才能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由此推测废水③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 CuSO4或Cu2+,推测该步骤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CuSO4=CuS↓+Na2SO4。【精练2b】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1)写化学式:A CaCO3 ,E CuO ;(2)写出F、G转化为蓝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uSO4=Cu(OH)2↓+Na2SO4。(3)写出B物质的一种用途 制熟石灰或作固硫剂 ;(4)以上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置换反应 。考点三:金属的冶炼【典例3】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A.两实验开始时都应先加热、后通入气体,目的是避免气体在加热时发生爆炸B.两实验发生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C.两实验均可通过观察黑色氧化铜变红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D.甲试管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气体的密度不同 【精练3】工业铁红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还含有少量的FeO、Fe3O4。为了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过程分析。资料1: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硫酸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H2C2O4?3H2O =△CO2↑+CO↑+4H2O,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图1中用草酸制得实验所需的CO,应采用的发生装置是 。为获得纯净的CO与铁红反应,现采用如下图2装置进行实验:(2)实验前应先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进入D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A、C中的试剂依次是 ca (填字母)a.浓硫酸?????? b.澄清的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4)B装置的作用是 检验CO2是否被A中的NaOH溶液吸收完 。(5)对D装置加热前和停止加热后,都要通入过量的CO,其作用分别是: ①加热前: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CO不纯时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停止加热后: 将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排入E中,减小测量误差 。(6)写出D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任意一个化学方程式 3CO+Fe2O3△2Fe+3CO2。分析与计算:已知铁的常见氧化物中铁的质量分数如表所示。铁的氧化物 FeO Fe2O3 Fe3O4铁的质量分数% 77.8 70.0 72.4(7)称取铁红样品10.0g,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测定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①D中充分反应后得到Fe粉的质量为mg,则 7.00 <m< 7.78 。②实验前后称得E装置增重6.6g,则此铁红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76.0% 。实验评价:反思a:本实验如果缺少C装置(不考虑其它因素),则测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会 偏小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反思b:请指出上述实验装置中的一个明显缺陷是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考点四:物质的鉴别与检验(二)【典例4】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中,所选的鉴别试剂,不正确的是(D)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试剂A 空气、二氧化碳、氧气 点燃的木条B 氯化铵固体、氯化钠固体 氢氧化钠溶液C 稀盐酸、稀硫酸 氢氧化钡溶液D 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 酚酞试液【精练4a】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鉴别混合气体中的CO2、H2O 先通过澄清石灰,再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U形管B 鉴别羊毛线和棉线 点燃后闻气味C 检验NaCl中是否混有Na2CO3 加入CaCl2溶液,观察是有沉淀D 鉴别CuO和C 加入稀硫酸,观察是否溶解【精练4b】科学实验课后,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实验探究: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__部分_(填“部分”或“全部”)变质。反思评价:(1)氢氧化钠溶液须密封保存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2NaOH+CO2=Na2CO3+H2O 。(2)步骤Ⅰ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检验碳酸钠并除去碳酸钠 。(3)在上述实验探究中,小梅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 不可行,因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无法检验出原溶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钠 。考点五:除杂质(二)【典例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正确的是( C )选项 主要成分 杂质 选用试剂A CO2 CO 足量NaOH溶液B HNO3 H2SO4 适量BaCl2溶液C FeCl2 CuCl2 过量Fe粉D Na2CO3 NaHCO3 适量盐酸【精练5】下列物质中含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表中列举了除去杂质的试剂甲和乙(均适量),相应操作均已略去,其中不能用两种试剂都除去的是(C )选项 物质 试剂甲 试剂乙A Cu(Fe) CuSO4溶液 稀硫酸B KCl(K2CO3) 稀盐酸 CaCl2溶液C NaOH[Ca(OH)2] Na2CO3 CO2D Cu(CuO) 稀盐酸 CO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