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学案[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学案[上学期]

资源简介

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一政治学案NO:09 陈祥化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知识梳理】
一、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二、我国税收的种类
1.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2.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1)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三、纳税人与负税人
1.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负税人。是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3.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
(1)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2)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四、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税收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要自觉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表现和处理。
(1)偷税。(2)欠税。(3)骗税。(4)抗税。
【深化拓展】
1.如何理解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税收的概念与理解:
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
税收的目的 实现国家职能。
凭借的力量 国家政权。
理解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税收的主体 国家。
税收的依据 税法,并非随心所欲、没有标准。
税收的本质 是一种分配关系。
(2)税收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含义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特点 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收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征税对象和税率。
联系 (1)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3)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2.如何正确理解税收的固定性
背景材料:
有“亲民总理”之称的温家宝,在2005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布明年取消农业税时,赢得全场代表衷心的掌声。
(1)有人说税收具有固定性,一经确定就不能改变,这种说法对吗
(2)国家对农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是否违反税收的固定性
分析:
(1)不对。税收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可以对税种、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及具体征管制度进行调整。
(2)①国家对农业税实行减免,并不违反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指国家在征税以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②国务院总理代表政府宣布对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依法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这里的固定性应该体现在国务院做出决定后,各地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及随意增加农民负担。
3.如何全面理解税收的无偿性
(1)税收无偿性的含义。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单个纳税人也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权利之外提出任何利益要求和回报。就具体的征税过程来说,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即为国家所有,既不存在对纳税人的偿还问题,也不需要直接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2)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纳税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不具有偿还性或返还性。但若从财政活动的整体来看问题,税收是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成本的补偿,这里又反映出有偿性的一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有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性质。当然,就某一具体的纳税人来说,他所缴纳的税款与他从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对称的。
(3)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税收的无偿性特征。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前一个“民”指纳税人,是指具体的人;后一个“民”指人民大众,是指群体或整体。“取之于民”是指税收的来源;“用之于民”是指税收的目的和用途。
4.增值税与个人所得税比较表。
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象 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个人所得额
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计税方法 基本税率为17%。 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特点 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作用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纳税人、负税人、代扣代缴人、征税对象比较表。
名称 含义 对象 特点 备注
纳税人 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是负担税款的法律主体。 ①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②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
负税人 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是负担税款的经济主体。
代扣代缴人 税法规定有义务从纳税人的收人中扣除其应纳税额并代为缴纳的单位或企业。 单位或企业 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③在我国现有税法规定的范围内,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人人都是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者,因而都是实际的负税人,都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
征税对象 征税所指向的客体,表明对什么东西征税。 可以是商品、所得、财产、也可以是资源、行为等。 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6、全体公民都是纳税人吗
(1)并非所有商品中都包含税收,例如,公民在集贸市场上购买农民出售的自产的青菜,买卖双方都没有也不可能缴纳任何税款。这是因为,我国税法规定:此类交易,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农业税,也不征收所得税。可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不同的税种会有不同的纳税人。由于在集贸市场上的这些商品不征收任何税款,所以,即使公民购买了此类商品,也不会成为纳税人。
(2)即使是商品价格中包含着税收,也不能说购买者就是纳税人。因为纳税人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其内涵十分明确,即纳税人是缴纳税款的主体。如我国的增值税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收对象的一个税种,其纳税人是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而在商场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并不需要办理增值税的登记、申报、纳税等手续。即使发生了税负转嫁,消费者也只是负税人而非纳税人。
(3)在正常情况下,商品价格中不仅包含着销售税金,也包含着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和按照利润缴纳的所得税与其他税收以及成本、费用等,这些税金也不是消费者缴纳的,因为消费者不负有纳税义务,故不会成为纳税人。
由此可见,并非全体公民都是纳税人。 ’
7.为什么说企业是否纳税不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
(1)有人认为企业是否纳税是与企业经营状况好坏联系在一起的,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好就纳税,经营状况不好则不需要纳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企业向国家纳税和企业上交利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行为。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不论企业是否盈利都必须纳税,税款有相当一部分不受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影响。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都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
(3)和企业利润相比,税收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使国家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以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来决定企业是否应该纳税是不正确的。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