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下学期]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识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能力: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导入新课
投影: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得到蓬勃发展。
思考:上述材料包含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正确地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是实践与认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实践对认识又有什么作用呢?
三、实验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投影:《买踢》
  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被踢过的感觉,但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觉得实在是难以下笔。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上一个乞丐。莫泊桑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吧?”那乞丐被说得莫名其妙,愣住了,以为他神经不正常。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里掏出钱说:“你踢,我给你钱。”那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猛踢了莫泊桑的屁股一下。莫泊桑忍痛揉着屁股,忙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了这一真实被踢的感受。
  想一想:莫泊桑不惜花钱买这种被踢的感受,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写作需要。莫泊桑要得到对被踢的感受的认识,正是出于创作实践的迫切需要。这说明: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投影:天文学产生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
《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所以,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里要注意两层意思:
(1)人们认识什么,不认识什么;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而是实践需要决定的。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对象。比如,在古代,农牧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了最初的天文学、数学。
(2)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围绕实践的需要确定的。
  莫泊桑这种真实被踢的感受又是怎样发生的?
  是在被乞丐猛踢了一脚之后发生的。也就是说,关于被踢的感受的认识正是在被踢的实践中发生的。这说明: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投影: “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认识是在变革、改革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思考:1、根据所学知识,思考认识是什么?
2、结合材料,想一想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投影:那么如果我们这么讲:“如果你要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对不对呢?
投影:《本草纲目》记载:“砒,大毒也。”这说明,前人已经尝试过,肯定有人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获得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我们是间接经验,对于别人却是直接经验。所以我们讲,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教师补充:认识来源不等于获得认识的途径
投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三次飞跃
思考:是什么原因从根本上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板书)。
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为什么人的认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是什么原因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投影:(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必要性)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P122)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可能性)
例:有了显微镜和望远镜我们对微观和宏观的认识更深入了。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投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 毛泽东
思考:毛泽东的这段话包含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观点。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搞教条主义,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指导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完善。
(2)对待学习知识的两种态度(学生阅读课文P124)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俗话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黄鼠狼一直被认为是“偷鸡专家”,所以一直没有什么好名声。下面我们来看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几位教授所所的试验。
  投影: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授,用了20多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一个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不吃鸡,而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什么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的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的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结合这个例子,我们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含义?②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能不能充当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③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1)“检验认识”的含义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
此外,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正如本例中,黄鼠狼不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板书)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想一想是否还有什么能检验认识? (“多数人公认”是不是检验一种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科学理论能不能作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逻辑证明能否检验认识?)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答案是否定的。
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来的名字叫陶知行,后来改名为陶行知,他为什么要改名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投影:本课知识结构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练习:
选择题:
1、16世纪,加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B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3、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 C )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4、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B、D )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简答题: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的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⑴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⑷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 实践的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实践概念,实践的三个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对实践概念分层次理解
辩证思维能力:实践特征之间的关系
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教学重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教学难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投影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第五课我们学习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试问:
1、 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其表现有哪些?
2、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什么活动?
导入新课: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 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课。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对于做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实践”,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它有哪些特征?
课题: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一、实践的特征(多媒体显示)
1、 什么是实践(板书)(多媒体显示)
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
(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认识(多媒体显示)
(小资料):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第二段。
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学者指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有的还指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具体分析以下内容,理解以下层次:
①“人们”——实践的主体(多媒体显示)
②“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多媒体显示)
③“活动”——实践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请指出下列活动中的实践活动
(1)火山喷发、蜜蜂造房、警犬搜敌(不是)
(2)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不是)
(3)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不是)
(4)工人做工、战士打仗、科技工作者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多媒体显示)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多媒体显示)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阅读104页第2、3、4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
(议一议)104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智力和体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跟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可见,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跟到底不是由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 ,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板书)(多媒体显示)
师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A、“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B、“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地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见,人类从远古开始就从事的实践活动,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识、想法去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能动性”这个特点,某种活动和行为即使改变了客观世界,也不能被称为实践。所以,这一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师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生答: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互相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多媒体展示文字)
(教师总结)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而言,它还具有第三个特征。
(3)实践上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板书)
旧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的哲学家把实践看作是孤立的个人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范围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多媒体展示文字)
时代的发展变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注入新的内容。过去自力更生搞建
设,在当今时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同样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联系。这是学习全课可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学习(放投影)(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