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PAGE3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曲仁中学 侯丽雪1、 课时:1课时2、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运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辨证唯物主义为什么说时间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是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实认识到生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活动、举例、四、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五、教学难点:⑴实践的定义;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六、教学设计(Ⅰ)新课导入:以一则《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从而导入新课。(Ⅱ)课文讲解:(一)实践的定义、实践的基本形式探究活动---让学生即时参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如擦黑板、整理书本、浇花、简单的化学实验等),并要求学生总结所有活动的共性,即参加活动的人运用一定的工具使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实践”。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其所有活动的区别,让学生明确“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再用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此知识的掌握情况。(二)实践的特点“实践的特点”的讲解可以充分利用生动直观的长江三峡这一重大工程建设的组合图片。展现重大工程长江三峡建设的有关组合图片。引导学生对图片的观察。长江三峡的建设者是人,使用的是大卡车、吊车等现代先进劳动工具,经过建设,长江三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得出实践的第一个特点是“具有客观物质性”。毛泽东在50年代的诗词中曾写到“高峡出平湖”,其实就是对长江三峡建设的一种设想。针对这一设想,我国最先进行“为什么?该不该建设?”的讨论。权衡利弊之后,取其利大,决心实现这一设想,以造福于人民,促进经济发展。接着就讨论“如何建设”。这让学生掌握实践的第二个特点“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及预见性。如此重大的工程建设需要许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为此实践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同时借助于历史知识,我们知道古人在建设水利工程时是完全靠双手的,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实践的第三个特点“具有社会历史性”。之后老师展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框架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思路。(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活动--- 让学生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去区分同种杯子装的无色液体(白酒、白醋、水、白糖水、盐水),切身体会认识来源于实践,也就是说,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参加活动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得认识,再次强调人具有主观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参加此活动的学生是通过亲历而获取知识的,而其他在座的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相关的知识。学生就会明白获取知识/认识的途径有两种,都根源于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老师适时展现这一知识的投影。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展现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组合图片,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白我国首次载人飞行的“神州5号”的成功是吸取了以往科学实验的经验与成果而获得的,并为“神州6号”的成功提供了更丰富的经验。可见我国航天事业这一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此基础上我国又继续研制“神州7号”,并且有更新更大胆的设想,那就是“2007年实现中国人在太空行走”。从而得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结论。要求学生继续讨论为什么实践能推动认识的发展。之后老师展现此知识点的投影。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回归之前许多人对此持怀疑的态度。那么这一构想在我国到底行不行得通,是否有利于我国的繁荣统一?有利于香港、澳门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老师这时展现回归后我国大陆、香港的相关资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然后借助于投影继续阐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并引导学生对认识正确与否进行判断。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重新引用导入课文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共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提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它是用来指导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增加我国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平衡城乡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差距,最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这说明认识的目的是用以指导、服务实践。然后借助投影展现这一阶段的知识体系。(Ⅲ)本课总结:展现全课的知识体系图。(Ⅳ)课后练习:l、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PAGE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