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原理与应用[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原理与应用[下学期]

资源简介

怎样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依法治国方略
黄建刚 hjg20080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因此,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依法治国方略,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解]
1. 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 依法治国的本质:
就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 依法治国的实质:
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
4. 依法治国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5.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 依法治国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 实行依法治国的作用: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8. 实现依法治国的要求:
(1) 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2) 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
(3)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4) 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5) 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9. 要实现依法治国,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方面,我国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从而保证了党对国家的领导。另一方面,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总之,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因此,依法治国从根本上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
(3)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强调的是法律制度的建设,突出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重视法律实施、更加注重依法治理;更加突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建设。
(4) 依法治国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 依法治国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法制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用法律来引导、规范、制约和保障,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6)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区别:依法治国即法治,属于政治文明、政治建设,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依德治即德治,属于精神文明、思想建设,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联系: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搞好了,可以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
10. 我国依法治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关系:
(1)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法,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因而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依法治国的方式。
(2) 就两者法的本质、依法治国的主体、目的来说,两者具有根本区别,即不同性质国家的法治则体现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法律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维护和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法律反映资产阶级的意志;资产阶级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根本经济利益。
[运用]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会议,主题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应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材料包含了哪些哲理?这些哲理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2)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3) 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解题思路分析] 第(1)问前半问是考察考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后半问考察考生的演绎思维能力。第(2)问考查政党知识、国体、治国方略以及政党与国家的关系。第(3)问考查考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现了普遍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普遍联系;“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体现了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规律与认识、利用规律相结合;“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体现了质变与量变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了矛盾即对立统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2)通常,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在我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从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实质、根本目的、过程、地位和作用着手,重点把握依法治国的五个方面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六组关系。(具体内容参见[理解]部分)
( 联系: hjg200800@ hjg2004@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