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上学期]

资源简介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纸币的含义、职能、优点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的公式。
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掌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货膨胀的实质及危害性。
觉悟:自觉保护人民币;辨别人民币的真假;树立正确的货币态度。
教学重点
1、纸币的含义及职能;
2、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危害性。
教学难点
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
阅读法 讲授法 讨论法 计算法 归纳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CAI课件。
学生活动设计
1、 课堂活动:阅读 ——讨论——表演
2、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观看《葛郎台》的电影;观看“厦门红楼”图片展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自觉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
画面:人民币、美元、欧元、日元、港币等纸币的图案。
教师提问: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有关货币的知识。但是,在现代社会,很少有国家或地区使用金属货币,而是大量使用纸币。纸币与货币是什么关系?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要搞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习: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板书)
1、 纸币的产生、含义、职能及优点 (板书)
教师提问:纸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归纳:上节课我们在分析货币的第二个职能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学到有关铸币的出现代替纯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代表,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其缺点表现在:铸币在流通中不断使用,逐渐磨损,分量减轻,使铸币的名义含金量逐渐脱离,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例如,一个银元原为七钱,经过不断磨损,实际上只有六钱五分了。但这时一个银元仍然代表七钱的白银作为流通手段。因为作为流通手段,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只是在商品交换中瞬间即逝的媒介形式,只要社会继续承认它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人们就不会计较它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是否一致。商品生产者卖出商品,获得价值,取得货币,目的是再拿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正是由于这个原故,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代表足值的铸币作为流通手段。这就进一步地为纸币代替铸币提供了可能性。可见,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纸币?它有哪些职能?其优点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只能按照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优点有:第一、印刷纸币的成本比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低;第二、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可以避免因不法分子切削或溶解金属货币而带来的流通不畅的现象;第四、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运输。
教师提问:你能说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纸币名称吗?
当今世界的主要货币是美国的美元、英国的英镑、法国的法郎、德国的马克、日本的日元、俄罗斯的卢布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我国的人民币了解多少?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看课本,弄清以下四个问题: (1)人民币是我国的唯一合法的货币,发行权在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并对各金融机构实行现金管理。
(2)人民币主币是圆(元),辅币是角、分,以“¥”为符号。
(3)人民币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要爱护人民币并同伪造假币的行为作斗争。
(4)近年来,世界及我国各地屡屡发现假币。假如你拿到弄不准的钞票,可用下列方法辨别:一是看,看颜色,看图案;二是听,听声音;三是摸,摸水印,摸纸质;四是验,用钞票机检验。当我们遇到假币时,一是拒收,二是送银行鉴定,三是知道有人伪造人民币,则应该向公安机关举报。
引导过渡:尽管国家有权发行人民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法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涉及到货币在市场中运行的规律。
2、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 (板书)
教师提问:有人说,当前我国下岗工人很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国家应该多发行些人民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请问,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这种观点不对。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决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第一、待销售的商品量;第二、价格水平;第三、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里货币流通的次数)。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总额除以货币流通的次数,就是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它的公式是(展示课件):
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待售的商品数量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如50—60年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低,因而,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品种少、数量少,因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少。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品种、数量日益增多,因此,货币的发行量每年都相应增加是正常的。
待售的商品价格水平越高,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如50—60年代,我国由于多数人的生活主要是解决温饱,因此,所需的饮食、服装、家具、日用品的档次低、价格低。进入80—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讲营养、穿讲漂亮,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的价格水平大大高于50—60年代,因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必然会大大增加。
在一定时间里,货币流通的次数多,表示流通的速度快;反之,流通的次数少,说明流通的速度慢。假定每1元货币,在一定时间里平均流通4次,那么,要使1000亿元商品成交并不需要1000亿元货币,只要250亿元货币就够了。
可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这样不仅不能帮助下岗职工解困,反而会更加影响他们的生活,甚至会造成社会持续的混乱。
展示课件:
画面: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高达21.7%。人们纷纷到商场抢购商品,一些老百姓开始抱怨物价涨得太快。
教师分析: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当前,我国要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一定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再度出现通货膨胀。中国人民决定,从2002年2月1日起,再次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23个百分点,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这就是我们国家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材料:据《世界经济纵览》公布的1993年全球10个通货膨胀率最高的国家,南斯拉夫位居榜首。当时的南斯拉夫,物价上涨了50万倍,平均每月上涨328%,其货币也急剧贬值。在南斯拉夫巨变后货币最高面额为100万元,后又变为5亿元、10亿元!但这10亿元按国家公价只能换成7美元,黑市价只值3美元,市民要用7亿元才能买到1公斤牛肉。所以,有人不无讽刺地说,虽然南斯拉夫处处可见亿元户,其实都是穷光蛋。
教师评析: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任意发行纸币。否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引导学生读23页最后一段,了解一下通货紧缩现象。
老师作一点讲解,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如何控流通中纸币量,事关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大事。
老师: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和周边一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表现为消费不旺,物价下跌,市场萎缩,生产下降,就业困难,人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如银行降息,刺激消费(利息下降,存款利息收入也下降,使居民觉得存款不划算,把银行存款拿出来消费);如发行国债,盘活银行的贷不出去的“死钱”和居民手中不用的钱,国家把通过发国债筹集来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成功地化解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缓解了通货紧缩,经济一直保持着7%至8%的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讨论: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学生讨论后,每一组选一名代表发言(略)。
3、正确对待货币 (板书)
展示课件:
画面一:2000年9月14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成克杰利用职权收受巨额贿赂被判处死刑,并于当天执行。2002年6月24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知炳受贿案作出判决:被告刘知炳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违法所得的人民币866322元,依法没收。上缴国库。
画面二: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出现特大洪灾。全国人民踊跃捐款捐物。
教师提问:金钱是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货币?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小结: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货币仍然是财富的代表 。我们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一旦知道他人有困难,我们要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成克杰之类的犯罪分子,疯狂攫取金钱,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这是拜金主义的表现。金钱不是万能的,人生应该有更多的追求。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3页的“说一说”后,教师作如下小结:
19世纪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把资本家兼地主葛朗台的吝啬贪婪的守奴财面目描绘得活灵活现。在他临死时还惦记着钱,要女儿把金币放在他面前,念叨着:“这样好让我心里暖和”。当他即将咽气,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嘴边的时候,他竟然起死回生,伸出手来恨不得把十字架抢过去。
小品:请两名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扮演葛朗台和神甫的角色,将葛朗台吝啬贪婪的守奴财面目作活灵活现的表演。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人民币是我国的唯一合法的货币,以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货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应正确对待货币,抵制金钱万能论的剥削阶级人生观。
扩展
突出素质教育,比如讲人民币的知识时,给学生介绍鉴别钞票及对待假币的办法,普及有关法律知识;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将政治与语文结合起来。
课堂练习
展示课件:
1、 选择题
1、2002年1月1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现钞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欧元区12国的3.06亿民众从此正是使用共同货币。在2002年2月8日之前,将有2个月的双币流通过渡期。从3月1日起,欧元区12国正式告别本国货币,欧元现钞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这里的欧元( )
A.、是铸币
B、能代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C、是观念上的货币
D、能代行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
2、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1000亿元,且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此时发行纸币500亿元,纸币在此期间内平均流通2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 )
A、0.5元货币的购买力
B、1元货币的购买力 C、2元货币的购买力
D、4元货币的购买力
3、2002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决定,本年度增发国债1500亿元,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公检法司等方面设施的建设。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
B、不利于经济平稳发展
C、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D、在当前稳定的经济形势下,适度增发国债,有利于扩大内需
4、在我国周边许多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我们权衡利弊,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不贬值表明( )
A、人民币的发行量不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我国能够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C、人民币的币值不变,保持物价相对稳地稳定
D、人民币的价值不会下降,汇率也不下降
2、 辨析题
国家增加货币的供应量,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答案:
一、1、D 2、B 3、D 4、ABC
二、(1)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它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在 货币流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适应商品价格总额增加的需要,适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能够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增强社会购买力,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3),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不一定会影响人民生活。只要货币的供应量没有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不会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只有当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通货膨胀,才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才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板书设计
PAGE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德街20号4层 电话:010-82025511 传真:010-82079687 第1页 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