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力的存在力的测量 第2课时 一、学情分析首先通过力的大小不同它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牛顿的力有多大。 教材通过对弹力的研究,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教材通过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三、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题 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科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牛顿;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牛顿;也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1)弹簧秤的原理①准备如图所示的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 ,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 。③撤去拉力 ,弹簧将 。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 ,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 牛顿。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牛顿。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小结: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弹簧秤测力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布置作业: 作业本反思:课件制作还不够精炼。引入内容太长导致后面重点部分时间不够语言表述不够到位,没有板书。3第2节 力的存在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一:力的概念创设情境【教师活动】教师用力捏一个塑料瓶【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变扁【讲解】刚刚同学说的很好,这个瓶子会变扁是因为受到老师手的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力的存在。【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感受力的存在?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很常见。【思考】图中的力涉及哪几个物体【总结】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提问】刚才的例子两物体都是接触的,那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请位同学来展示看看【总结】我们看到当磁铁刚要吸铁片时两者不接触但产生了力,所以力的产生不以接触为条件那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吗?举例: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挤压就不会有力【小结】1. 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2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作用分为接触与不接触【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⑴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才会产生力的作用(2)不相互接触的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3)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教学任务二:力的作用效果【过渡】老师用手抵着墙,对墙有力的作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提问】风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是如何感觉到它的存在呢?科学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力,却能看到各种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种种效果。【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实验演示】刚刚我们已经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现在我这边有一个玻璃瓶和塑料瓶,老师用相同的力捏这两个瓶子,请其他同学观察其变化【提问】同学们看到玻璃瓶的形变了吗?【过渡】是不是说用力挤压玻璃瓶的时候没有发生形变呢?我现在换一个塞子。大家注意,在这塞子上有一根细管,现在红墨水位于细管上线的位置,待会我请刚才的同学将玻璃瓶竖直放置在胸前,再用力挤压这个玻璃瓶,大家仔细观察细管中红墨水的位置,看有什么变化。科学方法: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活动】排球活动力除了能使排球发生形变,还有什么作用效果呢?【实验】利用自己的学习用品,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 运动方向【练习】教学任务三:力的作用是相互【活动】同学自己击打手掌,体会各自的感受。到目前为止,老师发现大家表现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鼓掌表扬自己,同时也欢迎后面各位老师来听课。听老师指挥,右手不动,左手拍,左手不动,右手拍,两只手一起拍现在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我们用气球来解释为什么,按照A、B、C的挤压方式挤压气球。A种挤压,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种挤压,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种挤压,两球同时向中间压。观察一下,哪种挤压方式,能产生右图那种两个气球都扁的效果。好,现在开始【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练习】为什么会两败俱伤呢?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这是为什么?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 )A.用船桨向后划水,船前进了B.把鸡蛋往碗沿一磕,蛋壳破了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D.把篮球掷到墙上,篮球被反弹回来小结一、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3浙教版.doc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浙教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