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期末强化训练题5(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期末强化训练题5(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强化训练题(5)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1.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对西北地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是
A.设置台湾府 B.设置伊梨将军
C.设立驻藏大臣 D.接受土尔扈特部回归
2.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撼动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B.清朝前期有效捍卫主权,抗击外侵——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C.郑和下西洋——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
3.一个国家进人某一重要历史阶段,通常会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对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进入电气时代
B. 清朝平定了准噶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
C.波士顿倾茶事件揭开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序幕
D.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4.下列各选项中,注重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5.下表是17-19世纪欧洲和中国大事年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中国疆域在不断扩大 ②欧洲开始了启蒙运动
③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被强化 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不断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西方文明史》载: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智力和文化的历史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其“重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②启蒙运动兴起
③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 ④欧美国家把工业文明引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8.学习历史要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下表各组中两事件之间存在密切历史关联的有
组别 事件一 事件二
①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权利法案》的颁布
③ 鸦片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④ 改土归流 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加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同一时期内分别发动了意义重大的变革——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场改革的共同点为
①都推行征兵制度重视军事制度改革 ②都学习实施了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③都创办了一系列机械化的现代企业 ④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下列关于历史事实及影响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戊戌变法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科学革命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③徐光启编写的《天工开物》,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④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特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三: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四:1861年,名士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材料一反映了乾隆皇帝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与材料三回答,魏源与冯桂芬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图1












(1)图1所示事件发生时,当时中国处于哪个朝代?请评析图1 事件发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旋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制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 (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个重大事件“得到了回报”?( 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出发。
依据材料三,指出“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的原因。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认识?

13.从材料中汲取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史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昔同治(1862—1874)初年,德相毕士麻克(人名)语人日:“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引自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请你简述l8世纪前中国(明清时期)的状况,以印证图①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叙述的现象,表明当时的日本和中国都在采取哪些措施改变本国的面貌?这些措施对日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图②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印象与图①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史料二中的德相毕士麻克早在同治初年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你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观点,并结合近代中国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 B 2. B 3.B 4.C 5. C 6. C 7. B 8. D 9. B 10. C


11.(1)天朝上国(华夏至上)。闭关锁国,愚味无知,发展 落后。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2)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4分)
(3)用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分)

12.(1)明朝;(1分)意义: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世界开始走向整体。(2分)
(2)事件:甲午中日战争。(1分)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1分);极大地刺激了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等民族意识的觉醒。(1分)
(3)原因:农业文明发达;长期封建保守。(2分)
(4)面海而兴,背海而衰;主动走向海洋;高度重视海权等等(言之有理,答到其中一点即可)。(1分)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我们应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1分)

13.(1)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处于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1分)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1分)
(2)日本维新变法、中国洋务运动(2分)日本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分)
(3)德相毕士麻克认为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中国着重学习西方的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思想和 政 治 制 度。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只注重西方先进技术等的学习,没有触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最终导致甲午战争中的惨败。(4分)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