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单元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单元测试卷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正确答案的字母并将其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
1.十九世纪中国的一个王姓家族几辈人的生活经历,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王家子弟王福财的下列描述, 与那个时代不符的是(?? )
A.?1843年爷爷在海关工作,要与英国驻华官员协商关税
B.?爸爸是圆明园的管理人员,目睹“万园之园”被烧毁
C.?1896年我曾在重庆日本人开设的工厂工作
D.?1905年儿子王有为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2.社会动荡或变革往往会带来思想领域的变化。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汉大一统,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B.?洋务运动,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辛亥革命,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3.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右图可以用于佐证(??? )

A.?“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B.?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C.?近代军工企业的兴盛???????????????????????????????????????????D.?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4.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 )


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B.?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D.?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5.甲午战败后,李鸿章非常伤感地说:“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洋务运动没有实际内容,只是做做样子???????????????B.?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目的
C.?洋务运动是纸糊的老虎,唬人而已??????????????????????D.?洋务运动不应该发生
6.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一项是( )


A.?A???????????????????????????????????????????B.?B???????????????????????????????????????????C.?C???????????????????????????????????????????D.?D
7.2015年1月,中国海军访问英国。有英国网友感慨道:“三艘巨大的军舰……真遗憾,这是中国军舰,不是英国的。记得我们国家曾经侵略过中国”。近代史上,英国发动或参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有( ??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海国图志》中使用“新闻纸、铁路”等新名词,反映了魏源(? )???????
A.?关注西方新知识和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D.?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9.“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
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
10.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11.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
A.?强学会成立???????????????????B.?《万国公报》创办???????????????????C.?公车上书???????????????????D.?百日维新开始
12.(2016?泰州)近代以来,腐败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了(  )
?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13.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14.鸦片流入中国,从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仅1848年就有一千多万两白银外流。当时市场用铜钱、而农民交租要用白银。1两银子在18世纪时兑换1000文铜钱,而在1845年,则超过了2000文。这表明(??? )
①鸦片战争后鸦片流入量急剧上升? ②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破产? ③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④鸦片战争后农民的负担大大加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里他“三岁从訇教”“五岁入家塾”,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赴日本留学。周恩来为什么没成为举人、进士而成了留学生(??? )
A.?青年时期他生活在国外,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B.?清政府不允许革命党人参加科举考试
C.?在他童年的时候,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
D.?清政府规定凡是出国人员一律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16.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从中可以看出魏源(????? )
A.?救国主张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B.?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C.?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D.?认为西方“火器”是雕虫小技,奇技淫巧
17.“(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晚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 ?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马关条约》的签订?????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8.某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在中国投资、生产、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该条约的哪项条款密切相关?(?? )
A.?与英国商定关税??????????????????????????????????????????????????B.?增辟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19.博物馆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接下来②开放广州、厦门等为通商口岸;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还趁机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达150万平方千米。”显然导游把史实的顺序弄错了,那么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
20.《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D.?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21.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臣,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孤独的先行者”、“壮志难酬”、“人生命运坎坷艰辛”几乎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下列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当时中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而在日本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
B.?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有力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
C.??容闳多年促成的派遣留学生的计划推行了不到10年夭折了。
D.?郭嵩焘被委以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后,朝野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22.对下列图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23.近代浙江慈溪一带,曾经流传着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洋人怕的红头军。”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D.?五四爱国运动
24.据资料统计, 从1862—1894年这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 )???????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B.?发展近代产业,抵御外侮。
C.?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民族工业。?????????????????????????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25.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

A.?1872年??????????????????????????????B.?1897年??????????????????????????????C.?1905年???????????????????????????????D.?1915年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 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4分)

(2)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1分)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1分)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1分)

(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作简要评价。(至少答出两点)(4分)

(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6分)

(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1分)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2分)

28.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而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这些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鲁迅曾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人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最早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的是什么事件?(1分)这一事件带给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2分)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除材料外,请至少再从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简述中国遭受“三次灾难性战争”的原因。(4分)

战败是撬动近代中国制度改革的动力。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试举例说明。(2分)

(4)近代历史上这次变革的结局,带给行进在探索救国路上的有识之士怎样的启示与教训?(2分)

29.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创刊词
材料二:《时务报》

材料三: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成立,初时以印刷业为主,承揽商业簿记、账本、广告印制,也承接教会圣经的印刷,纯系一家印刷作坊。
材料四:1902年,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彼时正值中国内忧外患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思潮风雷激荡,求新图强益成主流。张元济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广罗人才,专事编译,至1931年已出版8000余种图书,商务印书馆真正步入出版业的殿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申报》主要刊登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

材料二中的报纸宣传什么进步思想?(2分)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说商务印书馆先后从事的业务有何不同。(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4分)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 D C B B B C B A A B C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 C C A D C C A B A A B A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2分)概括含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2分)
(2)历史事件:洋务运动。(1分)邓世昌(1分)
(3)内部原因: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避站保船,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6分)
27.(1)洋务派(1分)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种局或江南制造总局。(1分)
(2)洋物运动引进了机器,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作了努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4分)
(3)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6分)
(4)不能(1分)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分)
28.(1)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1分);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2)中国:政治上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发展落后;思想上:中国文化专制,思想愚昧,科技落后。英法日:政治上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上工业革命成果得到应用,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思想民主开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4分)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国内,掀起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2分)
(4)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2分)
29.(1)政治、社会风俗、外交、经济等国内外重大新闻。(2分)
(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如答出具体思想主张亦可)(2分)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的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议论时政蔚然成风,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2分)
(3)印刷业(1分),出版业(1分)。
(4)原因:当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十分动荡,商务印书馆意图通过图书出版发行,宣传救国思想。(2分)影响:为开启民智、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