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强化训练题(9)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2.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明成祖—迁都北京 B.俞大猷—抗击倭寇C.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推翻清朝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3.右图农业生产工具翻车的介绍最有可能出现在以下哪本书中 ( )A.李时珍《本草纲目》 B.吴承恩《西游记》 C.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D.宋应星《天工开物》4.明清时期,一些原产南美洲的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当时因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这主要得益于 ( )A.明中期以后出现的新的工场手工业 B.文艺复兴运动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5.造成俄、日与英、法改革和革命后不同体制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B.资产阶级没有登上历史舞台C.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 D.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6.学校历史社团决定以“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下列选项中符合该主题的是 ( )①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②文艺复兴 ③德国统一 ④福特工厂采用流水线生产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7.某学者在其著作《美国的梦想》一书中写道:“(18世纪)欧洲的思想之花,终是在美国结出了果子。”下列选项不属于在“美国结出的果子”的是 ( )A.《人权宣言》 B.《1787年宪法》 C.《独立宣言》 D.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8.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各国政要议论纷纷。下面各国政要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 )①德国:“中国,你的孩子台湾离开了你的怀抱!”②英国:“香港岛终于归属我们了,女王万岁!”③日本:“伙计,我们可以到中国开设工厂去了!”④美国:“东交民巷等使馆区,中国人再也不能进入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相同之处有 ( )①都是农民阶级领导 ②都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 ③都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④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随着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为顺应近代化趋势,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正式确立的是 ( )A.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B.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C.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 D.1898年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11、八年级学生小张为了更全面地的了解英国历史,专门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让我们跟随他们共同步入英国国历史的探寻之旅。分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历史信息 历史人物他曾在《哈姆雷特》中这样歌颂人类:“人啊,你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是…… 人物一: 。他是领导议会军在内战中大获全胜,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国家政体的关键性人物 人物二: 。他 。 人物三:牛顿(1)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完成表格。(3分)材料二: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2)材料一中“查理的断首”是指哪件事情?“王在议会,法为习惯”体现出英国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统治?(2分)材料三:见下图(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中的英国陈列馆) (3)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在英国陈列馆中“这些神奇的机器”使用的动力机器是什么?这种动力机器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原因(2分),由此得到哪些启示?(1分)1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囚禁在狱中的国王路易十六说: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材料二:雍正时期的一位进士因诗中有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斩首。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夷务”与“洋务”的对称。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请分别写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最终确立的政体。(2分)为什么说“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2分)(2)雍正皇帝将这位进士斩首的目的是什么?(1分)为达到此目的, 他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一措施?(1分)(3)材料三表明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2分)13.古今中外,危机与改革相伴随,直面危机,勇于改革,是人类追求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50多年前,在民族危机面前,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在进行着改革。 材料:二120年前,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施变法。“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载“西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呵斥之声不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1)材料一的这两场改革在哪场战争中决出了胜负?联系材料一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2)材料二叙述的是哪次变法?依据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摘录原文不给分,4分)(3)综合二则材料,你认为对我国当今改革有何那些借鉴?(2分)答 案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2 3 4 5 6 7 8 9 10A C D C C A A B D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30分。)11.(1)莎士比亚(1分) 克伦威尔(1分) 其贡献主要集中在物理学领域,他建立起的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对以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分)(2)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2分)(3)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2分)(4)原因:政治上,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济,率先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分) 启示:注重制度的完善和创新、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写出一点即可。1分)12.(1)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分) 政体:共和制政体(1分)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顶峰,伏尔泰和卢梭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启蒙运动撼动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2分)(2)目的:控制人民思想,巩固封建统治;(1分) 措施:设立军机处。(1分)(3)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任选两点即可,2分)13.(10分)(1)甲午战争。(2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政治制度。(2分)(2)戊戌变法。(1分)旧式知识分子强烈反对;得不到地方各级官员的积极支持;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或保守派势力过于强大。(3分)(3)改革应是全方位不断深化;改革要顺应民意,人民群众对改革要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改革应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等。(写出2点即可,2分)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