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时事热点 突破民生瓶颈 促进全面和谐社会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年高考时事热点 突破民生瓶颈 促进全面和谐社会发展

资源简介

2008年高考时事热点 突破民生瓶颈 促进全面和谐社会发展
【社会热点背景】
国务院2007年7月11日发出通知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是党和国家解决彻底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步骤,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涉及考点概括】
1.了解中国古代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关于人际关系和谐的主张。中国古代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的措施及影响(汉唐初年的政策调整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隋、秦的暴政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近代以来,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为追求社会和谐不懈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措施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建立和谐社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4.联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罗斯福新政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及二战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创新试题训练】
1.楚汉战争期间,“米石万钱”的记载,而据《太平御览》,汉文帝时,谷价至于石数十钱。导致粮价降低的主要原因应当是( )
A.战争时期粮价上涨,和平时期降低 B.和平的社会环境
B.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D.汉朝正确的农业政策
2.苏辙《栾城三集》记述:“(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这不能反映出( )
A.王安石关注社会公平 B.吏治腐败使青苗法事与愿违
B.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成了变相盘剥 D.王安石惠民措施受到富民的强烈抵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这种现象表明( )
①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发展 ②帐房属于资本家 ③机户为雇用工人 ④帐房控制机户生产过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来的。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经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和大面积的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加强 B.玉米改变了中国粮食生产结构
C.玉米的广泛种植缓解了粮食压力 D.玉米产量超过了中国传统作物的产量
5.“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6.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春节时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不能反映的是(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增加了农民的困苦
B.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了新希望
C.农业合作社帮助农民摆脱困境
D.农村改革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
7.梭伦在改革中坚持中立化政策,他对此津津乐道:“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厄运,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对梭伦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
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
③从根本上维护了平民利益
④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8.这幅图是美国摄影家肯塞·达利尤斯于1908年拍摄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在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据此,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当时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发展观念不科学
人们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
砍伐森林得到民众的一致谴责
9.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院内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对此法案评价不正确的是( )
英国议会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法案出台的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
工人经济权利没有得到实际保障
D.该法案在实践中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德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难以维持。迫于生活压力,社会上偷窃成风,以致科隆的红衣主教宣布,偷窃对维持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不算犯罪。这则材料不能反映二战后( )
A.西欧经济景象残破
B.西欧社会治安混乱
C.迫于经济压力,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D.西欧基督教对违法活动持纵容态度
11.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13.罗斯福1933年3月4日发表就职演说:“我们唯一的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惧,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有( )
①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 ②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③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 “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执政党关心的大事。这体现在( )
①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区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②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使广大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2006年起正式废止农业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01年1月克林顿在国情咨文讲道:“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取得辉煌的经济成就原因不包括( )
克林顿政府成功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克林顿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D.克林顿政府抑制消费、增加积累,推动了传统工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与解题指导】
1.D.A是粮价波动的表现.B是客观原因 C和当时情况不符合 D汉朝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农耕。
2.D.D在材料中缺乏相应的信息支持。
3.A.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联系课本知识的能力。④帐房控制生产过程在材料中找不到对应信息。材料表明机户生产的资本、原料、产品销售等环节被帐房控制,生产过程没有提及。
4.D.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不能说明玉米产量超过了传统作物的产量。
5.A.该题设计目标有二:一是考查历史事实的准确再现能力,石油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二是通过典型材料,引起学生心灵震撼,以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6.C.该题引对联入题,并且采用反向选择题和注释类选择题的组合形式,主要考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
7.C.这道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③表述错误。
8.D.生态文明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借鉴西方工业化历史教训的结果,图文反映的就是西方工业化工程中人类大肆破坏自然的情景。这道题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而且体现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该题支D与题干表述不符合。
9.A.民生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往往是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民生问题非常突出。这道题了运用英国社会转型时期民生情况创设情景,旨在引起考生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并且培养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D.该题反映了二战后初期民生问题非常严重,以至于基督教教义也难以遏制偷窃行为。从命题方法来看,采用了注释类选择题形式。D的表述和题干内容不一致,主要是犯了外延扩大的错误:偷窃——一切违法活动;德国科隆红衣主教——西欧基督教。
11.D.因果关系倒置是常用的命题技巧,该题④犯了因果关系倒置的错误。
12.D.A项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之一。B、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罗斯福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要关注民生。
13.选A. ④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的做法恰好和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反。
14.D.解放区土改发生在中共成为执政党之前。
15.D.创新思维是对各种方法实行优化组合思维形式,克林顿之所以能领导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靠的是管理方式的创新,例如通过发展高科技来培育新的社会需求,以此来带动美国经济的发展。这道题考查学生知识准确再现能力和判断能力,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