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时事热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年高考时事热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资源简介

2008年高考时事热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一、热点材料: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知识链接:
(一)、政治学科:1、经济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离不开宏观调控;加快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全面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2、哲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它的提出将极大调动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热情,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素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体现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3、政治学。体现了我国的国家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提出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历史学科:《天朝田亩制度》及其评价:1853年,洪秀全在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改革设想,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是: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按人口平分给农民耕种。②建立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乡宫制度;③实行一切产品归“国库”的平均分配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和摆脱封建剥削压迫的迫切愿望,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已达到最高峰。但是它所规定的平分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生活方案,又是绝对平均主义的表现,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和空想性。
(三)、地理学科: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如南水北调);我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三、创新练习: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据此回答1~2题。
1.比较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其区别在于
A.前者计算的是最终产品价值,后者计算的是劳务价值
B.前者以领土为计算范围,后者以国民为计算范围
C.前者是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后者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
D.前者是以本国居民为计算范围,后者以领土为计算范围
2.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最根本的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国家将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据此回答3~7题。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
B.是与大同世界相对应的理想社会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D.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4.最早描述“大同世界”的是
A.《诗经》 B.《大同书》
C.《天朝田亩制度》 D.《礼记·礼运》
5.《大同书》的作者是
A.屈原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洪仁
6.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②事物是发展的 ③要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 ④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
①基本实现工业化 ②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据此回答8~9题。
8.《礼记·礼运》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与依法治国的区别是?
A.法制是否完善 B.专制还是“法治”的区别
C.专政与民主的区别 D.“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9.上述材料表明
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B.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D.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材料体现了
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B.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复杂的事物中矛盾是不平衡的
D.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11.“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一认识体现的哲理是
A.抓主要矛盾 B.坚持两点论
C.发展观点 D.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
12.“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经济常识的有关原理分析今后五年怎样才能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13.材料一:《歌唱南泥湾》:“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陕北的好江南”。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向荒山要粮、战争及管理等原因,使南泥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材料二:“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1)南泥湾位于我国的_____地形区。适于当地发展的农作物是_____。延安现在适于发展的第三产业是_____。
(2)抗战时期,南泥湾为何能成为“陕北的好江南”?三五九旅的做法与明朝初期恢复经济的哪一项措施相似?
(3)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说明应怎样正确评价大生产运动?
(4)结合材料二指出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哲学道理。
四、参考答案:
1.解析:此题考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注意“国民生产总值”是以本国的居民为计算范围,不包括外国居民创造的产值。国内生产总值以领土为计算范围,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创造的产值。
答案:D
2.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七大报告内容的掌握情况。
答案:A
3.解析:小康社会不是与大同社会相对应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后富。所以BCD都应排除。
答案:A
4.解析:此题考查历史知识,最早描述大同社会是在《礼记·礼运》中,讲禹以前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在那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答案:D
5.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著作的识记能力。
答案:B
6.解析:本题从哲学角度考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理解。“三步走”战略体现了联系和发展。六个“更加”体现了发展的观点。“集中力量”体现了抓主要矛盾。
答案:D
7.解析:此题考查对十七大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十七大报告的论述应选A。
答案:A
8.解析:此题考查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描述的是君主制的统治,它实行的是人治、特权。依法治国崇尚的是法治。
答案:B
9.解析:十七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答案:C
10.解析:“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说明不同的阶段任务和目标不同,体现了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D
11.解析:“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主要体现了发展观点看问题。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解题思路:此题以“十七大”新提法为背景,考查今后五年怎样才能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涉及到一系列经济问题和措施。试题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理解能力。
答案:(1)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3.解题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试题从政治、历史、地理三学科分别设置问题,涉及到黄土高原的产业发展,大生产运动,全面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答案:(1)黄土高原 谷子 旅游业
(2)共产党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种田,改变了南泥湾的面貌。
驻军屯田。
(3)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大生产运动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客观的,事物也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和发展观点看问题。在经济建设中,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到生产力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国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