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3《中华文明探源》第一课时同步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 1.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中我们可以发现( )①当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②原始人通过歌舞来表达情感 ③原始人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 ④我国龙的图腾崇拜由来已久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2.下列有关新石器时代我国早期农业的史实,表达不正确的是( )A.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早期农业B.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C.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适宜种植水稻D.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稻作农业区和粟作农业区3.为制作“中华文明的曙光”主题手抄报,小欣收集了以下图片,其中符合主题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文物的遗迹中,标志着中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有( )①旧石器 ②古城中的排水管道 ③祭坛 ④象征权力的玉器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5.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黑陶杯出土于黄河流域。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 A.黄河流域的文明程度要比长江流域高很多B.黄河流域的农业水平已经非常高C.黄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经超过了现代D.黄河流域的文明程度相对比较高6.下列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7.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在古代是( )A.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B.装饰用的C.代替货币使用的 D.作器皿用的8.下列对古代黄河流域早期城市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仅仅作为城市的管理边界 ②古城已具有公共设施③古城的布局已具有规划的痕迹 ④古城与现代城市已无不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9.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指( )①长江 ②黄河 ③珠江 ④黑龙江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10.图片和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 一图胜千言。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二、简单题。1.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是先民们的重要聚居地的原因?2.说说手工业兴起的原因及表现?三、材料分析1.观察图片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些距今约5 000年的古城遗址,城里分布着住宅区、手工业区、墓葬区等;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 000年左右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说明距今约5 000年前,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从事什么产业?这些产业的产生都离不开什么自然条件?(2)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与半坡、河姆渡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读图,回答问题。( 1 )你能从这些文物的图案中观察到什么共同的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 )根据文物的出土地址你能判断这些文物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这说明了什么?论述题。材料一:“黄河流失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平均每年泥沙流失量高达16亿吨,这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主动脉出血。”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困扰着长江,使长江染上了两大重病:面呈黄色——富含泥沙;性情暴躁——洪水泛滥。同黄河流域一样,植被的严重破坏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母亲河,你带走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国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几个文明之一。同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文明一样,我国……发生的文明也是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它们共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世界历史》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能够成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相同原因是什么?8.3《中华文明探源》第一课时同步练习答案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舞蹈纹彩陶盆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青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制陶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原始人通过歌舞来表达情感,精神生活日趋丰富,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舞蹈纹彩陶盆与龙的图腾崇拜无关,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发展的识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了粟作农业区和稻作农业区,所以D错误。故选择D。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曙光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为玉琮,③舞蹈彩陶盆,④为女神头像,这些文物都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择D。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槛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中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有古城中的排水管道、 祭坛、象征权力的玉器,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5.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明程度的对比,所以A不符合题意;蛋壳黑陶杯是手工业制品,与农业无关,所以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说明黄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超过现代,且本身逻辑也有问题,所以C表述错误; D符合题意。故选D。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玉器意义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说明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琮上的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出现的前奏,玉琮制作精细 ,不是谁都可以拥有, 说明当时已经出现阶级的分化,这些玉器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故选择A。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城市的概况的识记。 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有不相同的地方,所以④排除;古城由城墙围起来,城墙既是城市的管理边界,也是城市御设施,①是错误的。运用排除法,正确答案是②③,即D。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多中华文明起源的掌握。黄河与长江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斧、骨耜都是原始农业生产的工具,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二、简单题。1.答: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大量种植耐旱的粟。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由此,南方形成了水稻作农业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解析:本题考查的对我国远古农业的了解。2.答: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表现: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手工业兴起的原因及表现的掌握。材料分析(1)农业和渔业。这些产业的产生都离不开河流。 原始的聚落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向城市迈进,同时人们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居民的有关知识。材料-中甲图栗、菜籽的出土说明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从事农业 ;骨质箭头、鱼叉、鱼钩的出现,说明半坡居民已经开始从事渔业。农业和渔业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河流。 ( 2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可知,黄河流域相比之前的半坡、河姆渡时期,原始的聚落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向城市迈进,同时人们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2. (1 )这些图案可能都表示宗教形式。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原始的宗教。 C O11 ( 2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了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解析:本题选用四幅文物图片,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产生合乎情理的假设与联想,并从中学会取证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从玉器和龙虎塑堆都有龙的形象说明中华民族对的龙 (图腾)的崇拜,舞蹈纹彩陶盆中五个跳舞的小人,他们的舞姿协调一致,看来他们正在欢庆丰收,正在祈盼下-年也能够风调雨顺,使他们过上幸福生活。这表现出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女神头塑的发掘说明有巫师专门宗教活动。这些都说明了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原始的宗教。四、论述题。大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水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有利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所以人类文明主要发源于大河流域,中国也不例外,长江和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了解及考察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