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教材解读(25张PPT)+单元试教汇报(1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教材解读(25张PPT)+单元试教汇报(16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25张PPT。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 教材特点与试教体会新目标带来新定位概述原《沉和浮》对应2001版课标“物质世界”领域,现《船的研究》对应“技术与工程”领域。对标更牢,知识难度明显降低。新领域带来新结构新内容带来新实践在提升船稳定性、载重量和动力性能的情景中,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工具,在设计、制作、评测中动手优化工程模型。做中学、做中悟特征更明显。00以船的材料、构造、动力等演化节点为单元逻辑,呈现工程产品“产生问题——设计作品——完成项目”的完整发展过程,每课时又保持良好的学习独立性。新目标带来新定位01依据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阶段不再强调“浮力”概念,也不再具体研究浮力、重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只要知道浮力也是一种力的形式01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8.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作产品的活动16.2.3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17.1.3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18.1.3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
18.2.3利用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将自己简单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18.3.3根据设计意图、分析可利用的资源。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某个工程设计,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新目标带来新定位01新目标带来新定位:对标牢经
历融
合01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18.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作产品的活动16.2.3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17.1.3知道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能够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18.1.3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
18.2.3利用摄影、录像、文字与图案、绘图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将自己简单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18.3.3根据设计意图、分析可利用的资源。简单评估完成一个产品或系统的可行性、预想使用效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某个工程设计,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新目标带来新定位点击输入标题01新目标带来新定位:原《沉和浮》属于2001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物质世界”-“运动与力之二:常见的力。没有进阶,也没有细化要求01新目标带来新定位:相比原教材难度降低好的老师不难,但有些老师在教才把握、学习材料等遇到困难01新目标带来新定位:相比原教材难度降低01新目标带来新定位:相比原教材难度降低01新目标带来新定位:相比原教材难度降低01新目标带来新定位:相比原教材难度降低02新领域带来新结构:单元逻辑紧密依托船演化的重要节点组织课时内容和递进逻辑,将科技发展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展示了设计、制作、测评和改进一个技术产品的完整过程。大项目构建、小项目推进,单元学习活动和目标结构紧密。02新领域带来新结构:课时又具独立性02新领域带来新结构:课时又具独立性大项目构建
小项目推进03新内容带来新实践:项目式学习 在提升船稳定性、载重量和动力性能的情景中,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工具,在设计、制作、评测中动手优化工程模型。做中学、做中悟特征更明显。沉材料造船设计、测试03新内容带来新实践:项目式学习测试独木舟制作竹筏制作竹筏测试竹筏新内容带来新实践:项目式学习运用数学设计
不同规格的船制作交流汇报测试造船舱提高稳定性和载重0303新内容带来新实践:项目式学习风力驱动蒸汽驱动蒸汽驱动船舵控制方向螺旋桨驱动形状与阻力03新内容带来新实践:项目式学习测试交流设计方案制作测试03新内容带来新实践:项目式学习 综合多种学习方式,“动手做”解决问题,体验“做”的成功和乐趣,重现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和工程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典型事例,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04关于材料:易得、不贵04关于材料:易得、不贵04关于材料:易得、不贵谢谢大家!课件16张PPT。动手动脑 有趣有料 玩转科学
——“船的研究”单元试教体悟杭州萧山跨湖桥
8000年前的独木舟123目录
CONTENTS从材料准备角度诠释教材文本微视频:船的历史材
料暴露前概念→船的发展历史图片→船的比较模型探究:独木舟制作独木舟,知之非难,行之不易演示实验:比较阻力简单、易行、有趣,且容易理解第1课 船的历史01微视频:船的历史第1课 船的历史01模型探究:独木舟第1课 船的历史01模型探究:独木舟第1课 船的历史01感慨:制作独木舟,知之非难,行之不易!演示实验:比较阻力第1课 船的历史01第2课 用浮的材料造船2取材有讲究  拂晓竹优点:节间长短合适;缺点:竹节太凸起,不利组装。苦竹优点:通体平直;缺点:节间太长,一个节间大多超过25厘米。水竹节间长短合适,通体平直,是制作竹筏模型较为理想的材料。拂晓笋苦竹笋水竹笋第2课 用浮的材料造船2下料藏秘密无竹节1个竹节2个竹节  思考:用哪种材料做成的竹筏载重量大?实验时一定要用2个竹节的材料做竹筏吗?长约25厘米直径约1.5厘米第2课 用浮的材料造船2组装讲技巧课堂上制作竹筏,适合用线绑,还是用牛皮筋绑?从STEM理念高度审视单元结构  近年来,STEM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科学教育政策主导和研究热点。我国在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课程内容板块,且明确指出“倡导跨学科科学学习方式。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船的研究”单元02以工程设计过程为主导的STEM活动过程(东南大学脑与学习科学系主任柏毅教授): 1.船的历史 4.增加船的载重量
2.用浮的材料造船 5.给船装上动力
3.用沉的材料造船6.设计我们的小船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从剪影素材视角观察理解儿童“船的研究”单元试教剪影03感谢大家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