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江苏地区政治学科一轮复习学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8年江苏地区政治学科一轮复习学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资源简介

20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明确目标:课标引领
理解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二、立足基础:考点详解
考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实践基础上的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 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
(1)科学的本质就是
(2)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
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 和 ;
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 ;
③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 ;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制度创新)
注意:制度创新的意义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新)
(1)创新推动 的发展;
(2)创新推动 的发展;
(3)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 密切相关;
例1、2006年11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归根到底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这表明
①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③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④创新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三、运筹帷幄:网络构建
四、提高能力:典例分析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已经确定,必须下定决心,敢于攻关,严谨、扎实、顽强地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历史使命”。结合材料说明:
(1)什么要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应该怎样创新?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迷失社会发展的动力。
(2)首先,要面对现实,承认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从实际出发,发现新问题;其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迷信权威;第三,要尊重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第四,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最后要加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
五、质疑反思:学生提问
六、深化巩固:追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
提出水稻杂交的新理论,实现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中国已累计种植杂交水稻30多亿亩,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亿元,以上事实说明
A、科技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只要种植杂交水稻就能解决全球的吃饭问题
C、中国通过推广杂交水稻种植实现了小康
D、科技的能力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有利于
① 推动科技的发展
② 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泛
③ 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④ 人类改变和利用客观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有密切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同样离不开创新。这说明
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 创新可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④ 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农业是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006年9月3号,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在一小片闪光中成功撞击月球,以对月球的”温柔一击”结束了近3年的太空旅程,也奏响了人类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前奏。“智能1号”撞击月球后“撞”出了大量物质,将有助于科学家对撞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关于材料,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B、创新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的发展离不开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的发展
(二)材料题
与时俱进,自主创新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重要原因。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采用的许多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核心技术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知识产权。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试从哲学角度说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在实践基础上的科技创新能推动人的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一、立足基础:考点详解
1、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唯物辨证法主张用 、发展、 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
、 的观点看问题。
(2)二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 ,是否承认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的 、 、 的观点和 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坚决落实 、全面协调 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
二、深化巩固:追踪训练
例1、“世异则事变,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分别是
A、变化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
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
D 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
例2、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
2 对立统一规律
③ 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例3、问题探究
材料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材料二:苏北某县高二(21)班学生围绕“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收集到了以下数据:
农业生产经营状况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村社会事业
农业科技贡献率 农产品加工率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懂技术的农民占农民比例 参加社会保险比例 患病就医率
30℅ 20℅ 6年 10℅ 5℅ 60℅
注:在“十五”期间该县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较大提高,但仍远远低于该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水平。
(1)该班同学深入该县某村,采访村长关于建设新农村的设想,村长谈到:本村农民虽然年人均收入还只有1500元,但村委会决定在2006年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用一年的时间按统一标准改造农民旧房,修建村庄大道,率先建成新农村。
请你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村长的设想进行评价。
(1)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等客观情况来进行。该村人均收入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村长的设想不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村长把新农村理解为“村容整洁”,是片面的;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村长设想按统一标准造农民旧房,是“一刀切”的体现;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视量的积累,稳步推进,村长设想用一年时间建成新农村是急于求成的表现。
(2)针对该县情况,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中的知识,为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合理化建议。
(2)①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发展农村经济;  
②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村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素质,推进产业化经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的收入;
③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PAGE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