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政治复习方略 南部县定水镇中 刘丹高考政治复习,许多人认为:政治复习就是多背、多记忆,因为“背多分(贝多芬)”。政治传统复习法就依赖于背,但是今天的高考灵活性强。只加强记忆还不行,茫茫题海,背的完吗?所以,记忆是应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花时间把教材基础知识记准确、记牢固,这是高考备战策略之一,是前提、是基础。但是更应该重视 归纳和总结,这是关键。 一、加强对知识的记忆是前提和基础,但是离不开 归纳和总结高考命题的原则是:“教材重点+社会热点=高考点”。既然高考要以教材为依托,涉及教材知识,为什么不搞好教材的复习和记忆呢?任何试题都要求用教材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或者材料中体现教材上(经济、政治、哲学)的什么道理。可见教材知识的过关是重要环节,必须加强教材知识的记忆。可是,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必须要 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才方便记忆,才方便回答问题时迁移知识。不然知识凌乱,不好记忆,勉强记住又容易忘记。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例如:高一可以按照“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来安排体系;也可以按照“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来安排体系....。高二可以按照“唯物理论、辩证法、认识理论、人生价值观”来安排体系。高三可以按照“国家制度、政党和政党制度、民族和宗教、我国的外交政策”来安排体系。这样安排几个专题,形成知识树,构成知识体系,简单、明白,学生记忆就方便多了。学生从老师的归纳和总结中就应该领悟:归纳和总结比记忆更加重要。每届高三文科学生,复习时都有四部分知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热点专题)要记忆,感到多而且繁杂,无形之中增加了压力。但是只要在记忆中学会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中学会记忆,必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就以热点专题为例:每年老师给学生准备热点的目的:⑴是针对性强。直击高考方向。⑵二是训练答题的技巧。⑶是学生在高考试卷里面看见相同或者相似的材料、设问,会有亲切感、熟悉感,从而减少心理压力。⑷启示学生,试在书外,道理在书中。要知道,任何高考试题都是用教材知识来分析鲜活的材料。离开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在回答问题时,答案的组织就无从下手。不难发现每个热点专题都是这样的模式:1、热点背景;2、结合教材分析;3、典型试题引路;4、针对性训练。所谓教材分析,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些热点背景会用到教材哪些知识。等所有的热点专题复习完,学生就应该明白本届高考,应该掌握教材哪些知识了。再回头复习教材知识,就有针对性了。这难道不是归纳和总结吗?二、对答题技巧要归纳和总结,这是关键。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知识我记忆的好,但是为什么回答问题后,阅卷老师给的分却很少?。其实,这样的问题就出现在不懂答题的规律、技巧上面。 例如:选择题经常失分,为什么?你掌握了作选择题的技巧吗?你明白选择题的迷惑陷阱吗?要选政治常识道理,但是题肢有经济常识的 、或者有哲学常识的。而且是正确的、正确的题肢你该选吗?所以,作选择题经常失分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在审题时对出题人的意图考虑不周。有几种情况:一是题目内涵过于宽泛,如“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学生因为不确定而容易对选项产生猜测,稍稍不慎,就会遗漏条件,发生偏差,产生多选或漏选现象。二是题干中出现“……的重要意义”,题肢(选项)角度很多,易多选或漏选。三是运用时政材料的一些因果题,如“中央银行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是……”,当选项中既有原因又有结果时,由于书本上没有很明确的答案,有些学生容易犯因果倒置的错误。或者靠运气了。 又如,论述题,在回答时,你按照要求了吗?用“国家职能的知识回答...”;“用实践形式的知识回答....”;“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哲学、政治学)道理?”;“这一道理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如果问题要求不看,材料不读、不结合材料得出答案,乱答几句,肯定没有分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只要我们善于 归纳和总结 高考政治的解题方法, 归纳和总结教材 知识,配合热点专题,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什么难题都简单化了。 就拿 选择题来讲,迷惑陷阱 有 一、利用思维定势,诱人上当,平时要选正确的题肢,现在要你选错误的题肢。二、弱化重要理论,引人受骗,如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知识你不清楚就不容易选正确。三、针对一知半解,巧设圈套,如要选辩证法道理,题肢中却有唯物论,认识论道理;四、使用多重条件,顾此失彼;五、巧用关键词语,掩人耳目等等。另外 作选择题要注意四排 :排异(与试题要求无关系,但是本身正确的要排除。);排错(题肢本身错误,但是要选正确的题肢,就必须排除);排倒(在因果选择题中,题干是结果,要在题肢中找原因,但是题肢却不是题干的原因,而是结果,要排除);排重(题肢是对题干的完全重复,要排除)。论述题虽然表面灵活,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题目范围一定是“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或者“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回答.....”。其次,问法一般有四种:依据、内在关系、如何解决问题、体现了...最后,论述题的问题设计不同,回答方式就不同。现在 归纳和总结如下:1、图表题。往往是图表体现什么经济现象?回答方式: “三看”,看表题;看表的内容;看表注。“三比”,横向比;纵向比;表与表之间比。“三联”,联系表题;联系表内容;联系表注。形成答案。2、体现(蕴含)类试题。如“上述材料体现(蕴含)了(经济、政治、哲学)什么道理? 读材料; 迁移教材知识; 教材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构成答案。3、 如何体现类试题。如“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摆”,分层摆“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找”,把“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几个分层理论带入材料去读、去找落脚点。“联”,把每层理论与在材料中找到的落脚点联系起来,构成答案。4、原因(依据、必要性、重要性、意义)类。如“请分析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经济学依据。”就要依据、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一起回答出来。5、意义类。如“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意义”。主要是把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好处答出来。模式是“有利于......”。6、关系类。如生产与消费的内在关系,可以回答:“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产是消费产生的前提.....”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