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主备教师
吴苏妮
教学课时
1课时
执教者
吴苏妮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一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明确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力的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必然性,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范围、自治地方和自治权,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从不同角度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理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三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含义和必然性及优越性,进而明确我们必须坚持这一符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的第一框已作了铺垫,为学生介绍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好民族关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的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政策,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西藏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该并不陌生,所以对这一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学生通过地理课和历史课已掌握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网络比较容易获得时政资料,这对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有很大帮助。所以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学生课前搜集准备,课上展示,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了解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十分广泛。
4)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唯物辨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认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过程与方法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历史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教学方法
用视频《飞越新西藏 数字说变化》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恰当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总结、交流学习成果。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时数
1课时
教 学 步 骤
【情景导入】
【师】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有哪些原因呢?
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进行简单的评析,并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得出结论,进而导出本节课的主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就是本节课需要探究的主题。
【板书】课件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进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围绕两大块来进行探究学习,即:是什么——为什么。
【师】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形成到完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板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7页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和自己所接触到的身边的实际,小组合作探究: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制度 ?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是什么)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不包括民族乡。
4.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自治地方的检察院和法院。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5、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师】古人云,“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地理和历史知识,共同探究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展示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学生阅读教材77页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思考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后回答此问题。
【板书】(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为什么)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1).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现实情况: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政治基础: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制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师】我们要探究“为什么”这一问题,除了找到其必要性,还要找到其优越性(重要性)。
播放视频《飞越新西藏 数字说变化》,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播放图片:民主选举)
问题总结:
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地基本政治制度?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师】学习了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原因,作为一名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小组合作探究,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积极发言,展示探究成果。
【师】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回顾了该制度法制化的进程,理解了该制度的内涵,知道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坚定了我们坚持这一制度的决心和信心,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自我评价】略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练习册习题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通过自身的内心体验来获得真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问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涵。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既锻炼了学生的辨别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材料选取上及组织学生探究上并不完善,还需要精雕细琢;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不充分,探究问题色设计水平还有待提高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