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08年政治高考对地震问题的准备(众志成城抗击雪灾和震灾)1.经济学方面:(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此次抗震救灾中慈善事业、社会捐助发挥很大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这也属于社会保障体系范畴);(2)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3)国民收入的分配;(4)财政的作用(灾后重建肯定需要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但此次备考可暂不涉及),等等。2.哲学方面:(1)(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2)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和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创造两个必要条件,特别是占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的原因);(3)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策、举措的解读,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即既要尊重生命、全力抢救,又要注意科学救灾),人生价值的实现(救灾英雄的先进事迹、志愿者行动);(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自私不是人的本性(地震中人性光辉闪耀)等。3.政治学方面:(1)国家性质、国家机关(含军队)的性质、党的性质与宗旨;(2)国家职能;(3)国家机关活动原则;(4)公民权利与义务(对灾民生命财产权利的尊重与保护,信息公开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国难当头公民应尽的义务);(5)综合国力与时代主题,等等。附:例题1:在我国南方地区遭受暴雪、低温、冰冻极端气象灾害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灾区,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雨雪冰冻灾情。国务院紧急启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时作出部署。各地痛定思痛,有关部门组织专家为原来的预案“升级” ,重新编写针对雪灾等灾害的应对措施。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预案对雪灾、冰雹等灾害的应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1)简要说明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哲学依据。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面对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严峻形势,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势在必行。②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有利于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③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预案的编制,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创新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2)建立健全社会应急机制的经济意义有哪些?①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③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④有利于尽快恢复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例题2:材料一 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给灾区和全国人民造成了深深的创痛和巨大的悲怆。灾难发生后,温总理在第一时间飞赴灾情最严重的地区,指挥抗震救灾。截至5月16日,中央财政为帮助受灾地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共下拨抗震救灾专项资金42.8亿元,政府决定5月19—21日为全国哀掉日。材料二 连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号令下,广大军民万众一心奋起抗灾,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志愿者同灾区干部群众一道发扬“顾大家舍小家”精神,冒着暴雨和余震的危险,连续作战,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有力推动了抗震就灾的有序进行。有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人民战争”。(1)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答案:①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②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灾区干部群众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大局,使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表明我国公民能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③温总理在第一时间飞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中央财政下拨抗震救灾专项资金,政府举行全国哀掉,表明国家也为公民着想,依法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2)“顾大家舍小家”精神对我们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有什么启示?答案:①“顾大家舍小家”精神启示我们,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须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②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仍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爱国的表现。(3)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的认识。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和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在抗震灾的斗争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动员全体人民投入到抗灾斗争中去。②要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国家和公民个人都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始终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各行各业干部群众,紧急行动起来共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③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广大军民万众一心奋起抗灾,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