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辽阔的疆域中国 1、经纬度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大部分是中纬度、北温带 优的位置 2、相对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濒太平洋,西南邻近印度洋; 越西部北部深入内陆. (二) 1、陆地国土:96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三,与欧洲差不多大----陆地之大中 2、四至点---------------------------------------------------------- ----------------四至之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黑龙江省) 1350E 东西经度差62度, 国 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0E 东西时差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上中心线的 (黑龙江省)530N 南北跨纬度49度, 最南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南北温差大 (海南省)40N辽 3、海洋国土--------------------------------------------------------------------------海域之广 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北起 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 阔 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疆 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群岛:舟山群岛 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4、中国的邻国 ------------------------------------------------------------------ 邻国之多 域 陆上邻国:14个( 东朝鲜, 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海上邻国:6 个 韩日菲马文印尼 (三)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1、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东临太平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与各国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2)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有利于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3)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定义: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而划分的分级区域系统,称为行政区划。沿革 战国时,秦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元朝,中国出现了省级行政区明初,沿用元制,后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全国设23个省,基本奠定今天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划的格局。二、三级行政区划 便于行政管理1、划分原则/目的 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团结三级行政区划 ①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② 县(自治县、市) ③ 乡(镇、民族乡)三、省级行政区 23个省 34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需要掌握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以及相互的位置关系 *省级行政区之“最”: 邻省最多的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8个)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面积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市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广东省人口最少、面积最小: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西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江苏省华侨最多的省:福建省、广东省岛屿最多的省:浙江省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广东省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云南省煤矿最丰富的省:山西省既有陆上疆界,又有海上疆界的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5.1.3 一、众多的人口1、人口数量大: 13.9亿(世界第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人口密度大:143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较高,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3、中国的人口分布 (1)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以东人口稠密; 以西人口稀疏(东密西疏)。4、我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原因: 东部 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 发展工业的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水平高,人口多而稠密 西部 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气候干旱,沙漠,戈壁面积占相当大的比重,不利于农业生产;工业起步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少而稀疏二、多民族的大家庭 (1)中国是一个有 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2)汉族人口数量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1.5%,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5%。(其中 壮族人口最多)(3)超过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和藏族民族分布 汉族: 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少数民族: 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回族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3、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4、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各具特色。)民居:傣家竹楼 羌族碉楼 蒙古包 回族的清真寺 风俗:汉族赛龙舟 傣族的孔雀舞 藏族的献哈达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傈僳族刀杆节 彝族火把节 朝鲜族老人节 以歌代言的壮族饮食:藏族糌粑、青稞酒、酥油茶 新疆抓饭启示:理解、尊重其他民族习惯,入乡随俗,不说有辱少数民族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第二课 山川秀美 5.2.1 复杂多样的地形一、五种地形的分布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特点:海拔最 高、世界屋脊;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特点:地势平坦 ,草原辽阔, 牧人天堂) 黄土高原 (特点:黄土深广,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特点:石灰岩广布,山奇水秀)3、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最干旱准噶尔盆地---第二大、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四川盆地---最富饶4、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纬度最高华北平原---第二大,重要的小麦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三大丘陵: 东南丘陵(最大)、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我国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来描述。)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为农、林、牧、副、渔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我国地势的影响: 1、河流多数东流入海;河水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便利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 2、我国人口、城市密集在东部地区 3、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4、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 形成丰沛降水平均海拔地形主要地形单元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柴达木盆地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第二阶梯1000—2000米高原和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阶梯500米以下平原和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黄 河长 江源头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青海省的唐古拉山的各拉丹东雪峰长度5400多千米,我国第二长河6300多千米,我国第一大河注入海渤海东海经过的省区青、川或蜀、甘或陇、宁、内蒙古、陕或秦、晋、豫、鲁(9个)青、藏、川或蜀、云或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段划分上游: 源头---河口(内蒙古) 中游:河口---桃花峪(河南) 下 游: 桃花峪---入海上游: 源头---宜昌(湖北) 中游: 宜昌---湖口(江西) 下 游: 湖口---入海口支流上游:湟水、洮河 中游:渭河、泾河、汾河上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中游:湘江、汉江、赣江主要景观上游: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 塞上江南---宁夏平原中游:壶口瀑布下游:开封附近的“悬河”上游:发源地---各拉丹冬雪峰 著名峡谷---虎跳峡(云南) 都江堰(四川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三峡大坝(湖北,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中游:武汉港下游:长江三角洲5.2.3 母亲河概况水文特征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流水急,水能资源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中游含沙量大(世界最大)河道弯曲,湖泊众多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江阔水深,航运便利开发与治理黄 河长 江作用引黄灌溉,发展农业;水能丰富,修建水利工程和水电站——解决生活和工业用水用电给予我们航运、发电、灌溉等诸多便利;依托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等条件,长江经济带发展迅速问题含沙量大;下游出现“地上悬河”;凌汛易造成洪涝灾害,所以首要工作是防洪原因: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原因:降水充沛、地势低平;上游植被破坏,河床淤塞; 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降低 治理措施①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②上游兴建水利,加强生态环境建设;③中游保持水土,种草植树,这是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④下游固堤分流、引黄淤灌。①首要工作是防洪②上游做好水土保持,兴修水利; ③退田还湖;④中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大堤,兴修水利; 为保护母亲河青少年如何做:①认识、宣传保护母亲河的意义;②树立忧患意识,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与破坏江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③植树造林,保持水土。5.2.2 季风的影响温带季风气候 北方地区一、中国气候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云南、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 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北地区,内蒙古、新疆等 高原山地气候 青藏地区二、中国气候特点1、气候类型多样,各地气候差异显著2、季风气候影响大***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1)南北跨度大,纬度高低不同;(纬度位置)(2)东西跨度大,离海远近不同;(海陆位置)(3)地形地势起伏大。(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对人们 生产生活的影响?(1)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环境。(2)可以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3)使各地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4)使各地的建筑特色、交通方式各有差异。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脉三、季风气候的影响利:1、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雨水,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适宜农作物、树木的生长,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弊:2、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带来涝灾或旱灾,暴发寒潮。***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或来得迟、退得早,雨季的长短会发生变化,从而引发涝灾或旱灾;有时冬季风来得过早过猛,产生寒潮 5.3.1 秦岭--淮河分南北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气候类型 北方地区 平原、高原 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一、四大地理区域 西北地区 高原、盆地 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地区 高 原 高原山地气候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三、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南方 北方 1、自 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然 气候 特征 气温:大部分地区1月均温高于0℃ 1月均温低于于0℃ 环 降水:年降水量多于800mm 年降水量少于800mm 境 水文特征: 河湖多、水量大,冬季普遍 河流少、水量小, 不结冰,便于航运 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 耕地类型: 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 2、人 生产 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 以小麦玉米为主 文 特色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或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环 生活 饮食:米饭 面食 境 特色 交通 既有陆路交通,又有水运 陆路交通发达,基本无水运 民居 注重通风、防雨;尖顶为主; 注意防寒;平房为主; 室内一般无取暖设备。 室内一般有取暖设备。四、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2)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3)我国一月均温0℃等温线;(4)我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5)我国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6)……5.3.2交流与互补探究五 走进台湾一、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范围:台湾由台湾岛、澎湖列岛、 台湾地理钓鱼岛、赤尾岛等80多个小岛组成。 位置的独特性:2、位置 经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 具有重要的战略 相对位置:西望大陆,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 和交通作用 相望,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 二、台湾的自然环境1、气候:(1)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南部,台湾省大部分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气温较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火烧寮是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 2、地形 (1)地形种类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以山地为主; 山脉主要在中部,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 (2)地势东高西低,玉山为台湾最高峰。3、河流 (1)受降水影响,河流众多、水量丰富 (2)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流速快,,落差大, 水能丰富;大多数河流自东向西流。 (3)最长河流是浊水溪,最大湖泊是日月潭4、自然资源 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矿产资源丰富5、自然灾害 位于板块交接处,多火山、地震;临太平洋,多台风三、认识台湾的特色 1、自然特色 台湾的物产丰富: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矿产资源丰富 享有很多美称 亚洲天然植物园: 植物类型多样,有奇特的银叶板根;樟树是最著名的树种 蝴蝶王国: 蝴蝶种类多、数量大 水果之乡: 盛产水果 东方甜岛: 盛产甘蔗 海上米仓: 盛产稻米 森林之海: 森林覆盖率高 东南盐库: 有东南最大的盐场--布袋盐场2、人文特色 (1)人口 人口众多、稠密,分布不均 (2)民族 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3)语言 说汉语,通用的方言是闽南话 (4)城市 台北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也是台湾省最大的城市。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 (5)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 北方地区 红松之乡---小兴安岭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古老而又现代的首都---北京位置: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北部条件 地形:以山地为主 适合林木生长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 生产:林业发达,旅游业、森林食品加工业和木材加工业蓬勃发展。木材运输方式:铁路、水运、公路问题: ①长期过量开采森林,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经济出现衰退; ②毁灭性挖掘野生菌和药材,大大破坏了林区生态坏境。措施 : 1、寻找新的生产方式。 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并进行合理的经营与管理 2、实现林业资源经济转型 创新方法,开发森林食品、森林旅游和木材深加工等,实现保护 森林资源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一、地理位置 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 地形:黄土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地势平缓、略有起伏二、自然 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湿润炎热,冬季寒冷干燥环境 地貌: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土壤:这里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土质疏松,便于开垦,使这里很早成为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 三、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1、问题:这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自然: 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 2、原因: 原因 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降水集中于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原因: 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 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行为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3、应对措施:持续治理和大规模的自然修复、封育保护,具体包括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和挡土坝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合理的生产措施 四、黄土高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民歌:信天游,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 它是人们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高原上劳动时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2、戏曲:秦腔3、舞蹈: 腰鼓 气势磅礴4、民居:窑洞,具有冬暖夏凉、占地少的特点是适应黄土高原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特色建筑。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且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坍塌。5、饮食:面食,耕地类型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 一、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40oN 116oE相对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东临渤海湾。 二、自然环境1、地形: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河流:潮白河、温榆河、永定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渤海 三、悠久历史 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作为都城也有800多年的历史。定都在北京的统一王朝有元明清。 四、城市地位和职能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1、政治中心 (1)北京是中央国家机关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被称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 这里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 (2)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 (3)天安门广场是政治集会和节日活动的重要场所 2、文化中心 成因(1)故宫:明清两朝皇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2)中国国家博物馆、京剧、科研机构和院校(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体育场等 五、生活特色 纵横交错的胡同和古朴的四合院,是极具老北京生活气息的场所。第二课 南方地区 水乡孕育的城镇----太湖流域 富庶的四川盆地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 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一、太湖流域的位置 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三面濒江临海——北抵长江,南濒杭州湾,东临东海。 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 二、太湖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1、地形: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 ,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湿润,降水丰沛 3、河湖: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灌溉便利 三、太湖流域城镇兴起 集市 小城镇 1、有利条件: 农副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四通八达的水路 2、 江南水乡六大古镇: 同里、甪直、周庄------苏 西塘、南浔、乌镇------浙 四、生产特色 1、种植水稻,养殖鱼虾(“鱼米之乡”)2、古镇旅游业兴起 五、生活特色 1、交通:在水乡众多的河道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 2、建筑:为了便于洗涤、取水和出行,人们往往临河建屋。(“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3、饮食:盛产鱼虾,最著名的是“太湖三白”;喜食米饭4、风俗文化:周庄的摇快船、同里的过三桥等城市地位: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 二、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表现1、金融业发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外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是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2、高科技产业发达: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3、制造业发达: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工业体系,是我国的工业中心, 如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4、航运业发达:是我国的最大港口(大陆集装箱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港 口),近年来吞吐量世界第一,是国际航运中心。5、交通运输业发达:交通很发达,陆路、水路和航空线路密集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历史背景:是中国开放较早的商埠,各国列强在上海设银行办工厂,促进了经济发展。3、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良好,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4、政策支持:1990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 四、上海的作用与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跨领域、跨区域的辐射效应,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成长,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 上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西接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 北靠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 和范围 地跨四川省,重庆市; 南连云贵高原,东接湘鄂西山地自然环境1、地形:边缘多山,地势中间低四周高;盆地底部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较少。 2、土壤:紫色土广布,土壤肥沃3、河流:盆地内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岷江、嘉陵江和乌江,河流众多,水量丰富4、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盆地内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气候温和,热量充裕,降水丰沛。 5.自然资源: (1)丰沛的降水、众多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2)天然气、芒硝等矿产资源居中国之冠;(3)井盐资源分布广泛,开采历史悠久。位于盆地西南部的自贡, 是我国最大的井盐生产基地,素有“千年盐都”之誉。 (4)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 使四川盆地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三、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的影响---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拥有发达的农业1、农业发达的表现:我国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 禽畜种类多,肉猪和家禽产量高 成都平原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天府之国”2、农业发达的原因:(1)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 ①盆地底部丘陵、低山和平原,利于耕作; ②冬暖、春早、夏热,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③河川众多,水量丰富;④紫色土广布,土壤肥沃(2)得益于都江堰,都江堰的防洪和灌溉功能;(3)农业历史悠久四、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兼容南北又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巴蜀文化 1、川剧 热烈欢快、幽默活泼2、川菜 辛辣可口3、蜀锦 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历史悠久4、生活 简单生活、节奏慢,内心愉悦,生活安逸 北回归线穿过;一、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 南临南海,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 毗邻香港、澳门地区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平原广阔,地势平坦 2、水文:河川众多, 水量丰富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三、生产特色1、外向型农业:农业发达(1)农业发达的表现:粮食基地、蔗糖基地、亚热带水果基地、淡水鱼基地、花卉基地(2)农业发达的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 平原广阔,地势平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河川众多,水量丰富;土壤肥沃 销售条件优越 对外开放的政策条件;靠近港澳,东南亚,港澳农产品缺乏, 相同的饮食习惯,市场广阔;外贸装运点和口岸众多,交通便利2、外向型工业(1)出口加工业、制造业:生产家用电器,服装,电子通信等(2)区域合作: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港澳的优势:拥有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珠三角的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土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是著名侨乡 加工工业,出口外销,主要通过港澳贸易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3、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条件:(1)紧邻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2)滨江临海,交通便利;(3)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人、华侨的投资;(4)国家对本地区实行“对外开放,优先发 展”的策略,给予优惠政策。 四、发展模式转型(1)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利用港澳优势,优势互补,紧密合作,共同发展(3)增加技术和科研投入,实现企业转型(4)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一、城市地位: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二、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表现1、金融业发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外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是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2、高科技产业发达: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3、制造业发达: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工业体系,是我国的工业中心, 如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4、航运业发达:是我国的最大港口(大陆集装箱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港 口),近年来吞吐量世界第一,是国际航运中心。5、交通运输业发达:交通很发达,陆路、水路和航空线路密集三、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原因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历史背景:是中国开放较早的商埠,各国列强在上海设银行办工厂,促进了经济发展。3、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良好,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4、政策支持:1990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 四、上海的作用与影响力---越来越重要 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跨领域、跨区域的辐射效应,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成长,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 上海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丝路明珠--新疆西北地区 草原风情--内蒙古草原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一、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西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二、自然环境 1、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3、河流:新疆河流少,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每当进入酷热的夏季,河水流量急剧增长(高山融水) 4、绿洲分布:只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为丝绸之路上的往来商旅提供宝贵的水和食物 5、资源:天然气、石油丰富三、生产特色-----绿洲农业1、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 (将高山雪水经过暗渠引到农田里, 既免去运(1)良好的灌溉设施——坎儿井。 水之劳,又减少了水的蒸发。) (2)有利的自然条件: ①光热条件好:夏季高温,光照充足,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夏季高温,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中糖分的积累,所以这里瓜果特别甜 ③地形优势:土地平坦,多为山前或盆地内的平原地区,适宜开展大型机械化作业。(3)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一些农场安装了太阳能电子自动化节水灌溉设备。(4)新疆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2、绿洲农业:(1)生产葡萄、哈密瓜、棉花(长绒棉)、小麦等。 (2)绿洲地区不仅粮食和主要农作物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多种农产品大量外销。一、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二、自然环境 1、地形:高原为主,地势平坦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降水分布特征:降水量几乎都在400毫米以下,降水自东向西减少 原因:自东向西离海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逐渐减小3、植被:草场资源丰富,草原辽阔。 三、生产特色: 受降水影响,植被景观自东向西发生变化:森林-草原-荒漠1、畜牧业发达:建立了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基础的畜牧业基地(牧人的“天堂”)2、毛纺织业发达:打造了以羊绒、羊毛为基础的毛纺工业基地。 四、生活特色 衣:蒙古袍—便于高原放牧、抵御风寒—适宜草原游牧生产和生活 食:牛羊肉和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便于拆迁搬运—适宜草原游牧生产和生活 行:马—便于出行和游牧生活、方便饲养—适宜在草原进行大范围活动 乐: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表达了牧民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热爱之情 一、城市地位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窗口。 二、乌鲁木齐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 (1)它位于中国西北、新疆中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自古就“开天辟地之门户”的称谓,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 。 (2)地处西北边疆,邻国众多。 (3)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2、发达的交通网络(1)新亚欧大陆桥途经乌鲁木齐,从陆路上沟通了亚欧的往来,缩短了路程,便利了贸易。(2)乌鲁木齐交通便捷,具有完备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3、国家政策的支持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三、生产特色----对外贸易发达、商业、运输业发达 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 四、生活特色1、多民族聚居,主要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 各族人民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睦相处2、国际大巴扎是乌鲁木齐团结、开放和繁荣的象征 第四课 青藏地区一、地理位置:青藏牧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二、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1、 地形: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 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冬冷夏凉,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分旱雨季,太阳光强烈,昼夜温差大 植被:草场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营养成分含量高畜种: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的特殊高原环境三、生产特色1、畜牧业是主要支柱产业 畜种: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2、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开通,牧区的牛羊肉产品走向全国。生活特色 衣 藏袍--------------------高原昼夜温差大;适于在马背上活动 食 牛羊肉为主,奶制品------营养价值高、热量多,能抵御高寒、缺氧的环境 住 帐篷--------------------用牦牛毛制成,能抵御高原上的风寒;满足游牧生活的需要,方便迁徙。 行 牦牛--------------------体矮身健,能爬山负重,适应高寒条件一、地理位置: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西藏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自然环境 地形: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600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冬冷夏凉,多晴朗天气,降水少且集中在6-9月份 河流:拉萨河流经,水源充足城市职能:拉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名城 是一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他在此造宫殿,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区雏形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珍藏大量文物,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中心,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日光城 (1)原因: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最丰富。 (2)太阳能的使用:广泛应用于照明、通信、取暖、交通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3)发展太阳能的意义: 可节省费用;弥补燃料资源不足;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社会调查的作用: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主要渠道。开展社会调查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二、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拟定提纲第三步:实施调查第四步: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 ①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报刊、档案、网络等资料,从而获取信息,是一种间接调查的访法。②实地观察法: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直接了解相关的人与物,从而获取信息。③问卷调查法:以书面提问的方式从调查对象那里获取相关信息,对象数量多。④访问调查法:有目的地直接与调查对象进行交谈,从而获取相关信息。 三、设计调查问卷:一般包括标题以及前言、主体和结束语三部分四、调查成果: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也可以是一幅包含信息的地图,还可以是一篇充满激情的记叙文。 第七单元 生活的变化规则的含义: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规则表现:规则存在与生活的时时处处规则的形式: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成文规则) 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流传的(不成文规则)规则的特点: 都具有强制性、 需要有人来履行监督的职责、 违反规则要受到惩罚制定规则的原因:因生活的需要而出现,应生活的内容而存在规则的作用:表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质量。 问题与规则的关系: 有规不遵、规则老化、无规可依规则随着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完善,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儿童票标高”的变化新规则“从无到有”,适应新领域中的新事物和新变化,如《南极条约》《宠物法》网络警察等出现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旧规则“从有到无”,如《农业税条例》被废止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传播的含义: 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形象等传递、分享或交换信息的行为2、文化传播的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3.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⑴商业贸易 ⑵ 人口迁徙 ⑶教育4、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1)传媒(媒体):文化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载体作为媒介(2)传媒的发展阶段: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阶段。二、现代化的大众传媒1、大众传媒(1)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2)含义: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工具,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2、从“铅与火”到“光与电”(1)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多数印刷厂采用铅字印刷技术(2)王选教授研制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3.大众传媒的优缺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的优势与不足见《练》P86) 互联网 优点:兼收并蓄,资源共享,超越时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独特的优势: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不足:对相关设备要求较高,使不良信息有了便利途径4.大众传媒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大众传媒的功能: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监督功能、娱乐功能等6、传媒与生活: 传媒因生活的改变而发展,生活因传媒的发展改变。回顾传媒演进的行程,就是回味生活变化的历史。 一、传媒对精神生活的影响---传媒具有改变生活的力量: 引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舆论;充实生活的内容,陶冶我们的性情二、物质生活的变化:生活的变化都是从物质条件开始的 人们的想法因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并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三、精神生活的变化1、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1)变化的原因: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2)如今人们更加推崇绿色、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2、思想观念的变化的原因: (1)生活条件发生变化; (2)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变化如一些制度和规则的变化一、代际差异:由于社会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时代的人在思想意识、 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二、代沟:代际差异有时会导致代际隔阂,也就是“代沟”三、把握生活的变化:生活总在不停地变化,代际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多沟通,相互尊重和理解)但也有一脉相通的继承和坚守(如热爱祖国、助人为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学习历史能加深对过去的认识与理解;四、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培养良好的品德; 学习历史可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可以古为今用,增加经验,从历史中获得教益。一、如何了解区域的变化(表现:人口的迁移、环境的变迁、交通的发展……)1、从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将资料进行分类 第一手资料:来自自己的实践、经历所获得的资料(档案、日记、录像、照片等) 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转述得来的资料(传说、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一般来说,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可靠,以第一手资料为主,第二手资料为辅2、分类、整理资料 将资料归类,辨别属于哪种类型的资料,判断资料的可信度并分析其包含的信息。二、如何看待区域的变化(不同的区域,其变化有快有慢,有好也有坏。 即使是同一个区域的变化,在不同的人眼里,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1、区分观点与事实 观点:人们对事物的看法2、分析资料,发表观点 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况 一、古人类遗址 (1)人类认识自己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人类遗址的发掘 1、考古的价值、作用 (2)古人类遗址为人类进化说提供了证据, (3)古人类遗址展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与生活状态。2、成果:在这些古人类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打制工具。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二、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1、特点:原始先民用砾石打制出粗糙的工具,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物块根。2、时间: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3、代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就是一个经典场景三、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70-20万年前 3万年前 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里 外貌特征 保留着一些猿的部分特征 与现代人基本一致 工具情况 粗糙的石器、木棍(打制石器) 打制、磨光、钻孔技术 (打制石器) 生活环境 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凶猛的野兽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环境险恶) 获取食物 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猎取动物 采集、狩猎、捕鱼 火的使用 控制管理天然火 人工取火 生活群体 原始群居 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注:*北京人群居的原因:(1)生活环境险恶,凶猛的野兽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 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2)生产工具原始、粗糙, 只能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火的作用(北京人)(1)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2)火的使用,不仅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还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方面:外貌特征、使用工具、用火情况、生活特点、审美要求外貌特征: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使用工具: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用火情况: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生活特点: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审美要求: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戴饰品。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产生:大约一万年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口增加,人们开始栽培 野生植物和驯养野生动物,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就逐渐产生了。2、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中国: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土耳其、希腊:最早驯养牛 西亚:最早驯养羊,种植小麦和大麦; 墨西哥:最早培育出玉米3、意义:(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食物生产的革命。(2)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3)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4)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渐实现了定居生活。二、新石器时代1、出现原因 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2、含义---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3、磨制石器的特点 表面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可以多次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4、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比较旧石器时代 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使用打制石器;过漂泊的群居生活新石器时代 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过定居生活三、农业聚落1、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聚落 9000年前的西亚约旦河谷2、我国开始出现农业聚落 距今9000年前后 长江、黄河、辽河流域 典型代表: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的异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遗址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形式粮食作物饲养动物制作陶器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气候湿润 水网密布干栏式水稻猪牛黑陶半坡聚落黄河流域气候干燥 河流较少半地穴式粟、小麦猪狗彩陶相同点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村落,过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3、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和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之间的关系(1)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原始先民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必四处漂泊(2)磨制石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原始先民的生产效率,陶器的发明为储存和加工食物提供了方便这些为定居生活提供了条件,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4、 定居的好处 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加稳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课 原始先民的足迹原始先民的家园 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 大河流域的发祥地早期文明区域 诞生于爱情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一、大河文明1、形成:随着定居生活的拓展,在亚洲和非洲的大河流域,各自形成了几个早期文明区域。2、大河文明形成的原因: (1)都位于大河流域,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 由此可见早期人类 (2)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对自然环境的 (3)气候适宜,自然环境优良,有利于人类居住和生存 依赖性较强。 二、大河文明对比区域文明起源大致时间地理分区文明特色(文明的标志)文明古国共同点两河流域距今5500年西亚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楔形文字等古巴比伦都产生于大河流域,受惠于大河母亲的哺育尼罗河流域距今5500年北非国家的建立、象形文字等古埃及印度河与恒河流域距今4500年南亚种植棉花、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阶级分化等古代印度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大约4000年前东亚夏王朝的建立(国家产生)、甲骨文(商朝)古代中国3、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一、爱琴海地区的文明(海洋文明)1、地理位置 : 位于欧洲东南部的爱琴海上2、克里特文明----爱琴文明的产生(1)产生 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克里特岛成为地中海周边地区的贸易中转站的优势: ②与外界距离恰当,即可受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影响,又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 ③东部平原适于农耕,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2)文明的产生:距今4000年前后,文明的曙光就已投射到克里特岛上。(3)文明的表现:米诺斯王宫遗址、米诺斯人手迹等(4)文明的消失:距今3500年前后3、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的发展克里特文明之后,爱琴海地区又出现了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时800年。欧洲文明(西方文明)发源于希腊,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文明。二、中美洲文明1、中美洲的地理位置(中美洲指从墨西哥南部到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中部地区) 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2、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1)新石器时代,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学会了种植玉米等作物一些农业聚落逐渐形成。 (2)3000多年前,诞生于中美洲地区的奥尔梅克文明发展至鼎盛时期。三、人类早期文明地位共同现象:阶级的分化、国家的出现和文字的发明,都是人类迈进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第三课 中华文明的曙光中华文明探源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一、早期农业的概况1、时间 距今一万年前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地点: 并出现了早期农业。2、早期农业的概况 自然条件 农作物 农业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 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 粟 北方粟作农业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雨量充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 水稻 南方稻作农业区二、手工业兴起1、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2、代表:山东日照出土的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体现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三、文字雏形的出现: 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四、私有制和社会分化的出现 1、出现原因: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 2、表现 (1)生产关系:共同分享资源的公有制慢慢解体了,私有制出现了。 (2)社会关系:先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悄然改变,人们因财富和权力 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3、代表: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说明阶级分化的出现五、早期城市的出现1、出现原因:伴随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一些原始聚落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向城市演变。2、时间:在黄河流域发现一些距今约5000年的古城遗址代表: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下发现了地下陶制排水管,说明古城已有排水系统六、原始宗教的出现1、宗教: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有巫师专门宗教活动。不少遗址还发现了专门用来祭祀的大型祭坛和神庙。2、代表:(1)黄河流域*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 (2)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女神头塑 (3) 黄河流域*河南濮阳*龙虎堆塑 都有龙的图案 辽河流域*内蒙古翁牛特旗*新石器时代玉器 出现 长江流域*安徽含山*新石器时代玉器 图腾崇拜七、结论 通过史实印证,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已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说明当时的社会已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共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地区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对龙的信仰则具有中华文明的特点一、古史传说:1、含义: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传说。(古史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2、古代流传的神话与传说:盘古开天地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3、最著名的传说人物:炎帝、黄帝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1、炎帝的功绩:改进耒耜、教人农耕、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2、黄帝的功绩: 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数和音乐;其妻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术。三、华夏族的形成: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河流域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炎帝与黄帝联合对抗九黎,九黎战败,蚩尤战死。黄帝打败炎帝,两个部落结成新的联盟。黄帝、炎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四、尧舜禹的传说1、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2、大禹治水:黄河流域洪水泛滥,舜任用禹去治水;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十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五、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们新石器时代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探究八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探究变化的尺子:时间和纪年一、公元纪年1、世界上最常用的纪年方法2、把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公元1年)3、以公元元年为界,向前推算,是公元前某年,数字越大,时间越早; 以公元元年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数字越大,时间越晚。4、绘制年代尺的三要素:带右箭头的尺子、时间、事件5、*计算时间长度的小窍门:(1)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C| (2)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公元后,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1=|C|二、世纪纪年:以公元元年为界,每百年为一个世纪公元294年 公元3世纪末 ; 公元前294年 公元前3世纪初三、年代纪年: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 (一般来说,十位上的数字是几,就是几十年代。从“0”年到“19”年没有年代,全部称“初”)四、时代:一个较长的时段称时代 例: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工业时代、古代、近代五、中国历史纪年法1、君主在位纪年法(王位纪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纪年法,它用君主或王公的名号纪其在位的年次。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首创,以年号纪年,定公元前140年为“建元”,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就是公元前139年。*使用时间最短的年号:袁世凯“洪宪”年号,只用了83天*使用年号最多的帝王:武则天当政的二十一年使用了十七个年号*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清圣祖玄烨在位长达六十一年,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执政时间最长者,“康熙”年号使用最长到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如康熙帝、乾隆帝等3、干支纪年法:天干与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的一种纪年方法。4、民国纪年法:“中华民国”的纪念方式,表记时称作“民国XX年”。 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民国11年:1912+11-1=公元1922年*公元纪年换算成民国纪年:公元1922年:1922-1912+1=民国11年5、朝代纪年法: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A根据史料的表现形式分类: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 一、文献资料1、含义:文字和书籍出现以后,人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活动记录下来,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开去。这些记录留存到后世,就成为人们了解当时情况的文献资料。2、形式上包括:包括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史书、甲骨文、 竹木简、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资料。*史书:①《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者:司马迁( 西汉) 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惯地记述各个时代的史实 ②《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作者:班固( 东汉) 断代史,指一个朝代的历史。 ③《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光(北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上文字主要记载的是商王的活动。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也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资料。*秉笔直书:史官秉笔直书的美德给后人留下了相对客观的文字记载,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文献资料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查阅历史文献是我们了解遥远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实物资料 1、含义:主要是指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2、范围:如遗址、墓葬、出土文物等。3、作用: 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②还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③文物还是文献资料的有力佐证和补充,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三、口述资料 1、含义: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2、范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采访记录等。3、作用:口述资料是对文献资料的一种补充,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有了它们,人们就能全面地了解历史。*文字产生以前;文物不丰富的时候,口述资料很重要B根据史料的价值,可以分类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见综合探究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