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32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32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辉煌中国之科技篇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90—94,完成下面表格。
科学家 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 荣誉
邓稼先
钱学森

袁隆平
屠呦呦
原子弹、氢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什么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核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1.科技篇之科技强国
二战时美国投掷原子弹当日:
日本广岛:死亡8.6万人
日本长崎:死亡约10万人
原子弹威力极大,杀伤力极强
材料一: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____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 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依据材料回答中国为何要制造核武器?

提高国防力量,保卫国家安全

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一:有的外国人嘲讽说:“在原子的领域里,你们中
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
材料二: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毛泽东向他询问能否
在制造核武器方面予以帮助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
是非常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
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
核大国是如何看待中国要制造核武器这一举措的?
我国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2年零8个月
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
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
前苏联用了4年,
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
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震撼
邓稼先
(1924--1986)
邓稼先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了美国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国。
1958年开始主持核弹研究。在飞沙走石的戈壁,隐姓埋名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7年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年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yān)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美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导弹的研制,用了13年。所以,美国估计我国至少要花10年才能研制出导弹。
2 年

震撼
钱学森
(1911-2009)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中国政府多方呼吁,他才结束5年坎坷归国路,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苏、美、法、日)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意义: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何重要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成就:
2.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3.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zhái)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科技篇之科技惠民
农业:




医药: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的青蒿素

材料一:
我国水稻产 量的相关数据:
282千克 (1950 年亩产量)
500多千克 (1973 年亩产量)
900多千克 (2012 年亩产量)
3.5亿吨 (1976 年到1998年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产量)
产量高
材料三:美国试种杂交水稻,比美国当地的时代良种增产33%—93%,1980年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中国杂交水稻的技术转让合同,付给中国种子公司20万美元首期技术转让费,中国即派出制种专家赴美国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专家在美工作期间,由美方支付工资……
对中国的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
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国际的意义: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之父”
“当代神农”
“米神”
国际农业最高奖——
世界粮食奖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从1964年开始,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袁隆平珍贵的700多株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凭借在一口废井里找到仅存的5根秧苗,他依旧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震撼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疟(nüè)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严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恶性疟死亡率极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知识拓展
世界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但效果不佳。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青蒿(hāo)素
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医药领域
意义:

震撼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创新、大力协作。
科学家 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 荣誉
邓稼先
钱学森

袁隆平
屠呦呦
原子弹、氢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杂交水稻
青蒿素
加强国防力量
提高国际地位
维护世界和平
对解决粮食问题 有重要贡献
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两弹元勋
“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航天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
“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辉煌中国之文化篇
自主学习
方针
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阅读教材P94,完成下面表格。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事业出现繁荣景象:《红岩》、《青春之歌》、 … …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话剧《茶馆》
音乐舞蹈剧
《东方红》
文化界之春
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文化界之春
中国现代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截至2017年12月10日,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外国人唱京剧
外国人穿旗袍
外国人参观故宫
建国后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稳定。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人才方面:
政府决策:
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支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