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资源简介

200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5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理解)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1)小康的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
(2)小康的实现: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总体小康的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4)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特点
(1)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之后提出的又一战略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重大举措。全面小康的目标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容。
注: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表。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不同点 标准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 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生活质量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势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消费的内容不全面,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发展状态 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在全国也没有全面达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不小 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将惠及十几亿人口
相同点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考点5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了解)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考点60、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理解)
1、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后果
(1)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没有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树立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5)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6)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就能和谐发展,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考点61: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说明)
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2)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①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信息化的含义和作用:
②含义:信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③作用:信息化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增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④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高新技术产业指以信息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特点: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
(2)统筹城乡发展
①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
②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3)统筹区域发展
①为什么要统筹区域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发来,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统筹区域发展
②怎么样统筹区域发展?
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调整农村经济结构:①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②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的三大产业及乡镇企业,搞好城镇化建设,走产业化经营道路;③大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④小农业结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关系,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⑤劳动力结构: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⑥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实现中部东部西部共同富裕。
2.高产高效优质道路: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靠党在农村的政策:继续完善党在农村的联产承包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推进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多予少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农材的第二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促进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依靠科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考点2 农业的地位现状: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公有制的优越性、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2.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未改变: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并且浪费严重。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农民的负担较重,增收缓慢;农民得到的社会服务体系较差;
考点3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核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关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金鈅匙;切料减轻农民负担是当务之急
3.取消农业税:是国家运用财政和税收的手段发挥宏观调控的扛杆作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公有制的优越性、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