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08年全国高考哲学八种主观题题型及分析(下)题型五:结合材料分析XX原理(材料体现、如何体现XX原理)这类题型是已经告诉了我们哲学原理,然后让我们分析材料中提到的原理的内涵或方法论意义。这是前面提到的一些题型的转化。但是回答这类题型,一定要结合材料,不能空谈理论,胡答一气。例五 (08年全国Ⅰ卷第38题)材料一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材料二 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⑶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解析:首先要完整的表述原理的内涵,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说明。表述原理:物质生产资料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结合材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参考答案:物质生产资料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外,08年宁夏卷38题(2)问(略),也属于此类型。题型六:材料的哲学依据是什么这类题型是要求我们寻找材料的哲学依据。在做这种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把握材料中的哲学素材,体会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哲学词汇和哲学教材中提到的一些成语、俗语、政策等。例六 (08年全国Ⅱ卷第38题)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七大和改革开放30周年为背景材料,以当前分配差距过大这一社会热点为切如点。在回答第这一问时,需要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角度,联系材料具体分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另外,08年四川卷38题(3)问(略),也属于此类型。题型七:是如何(怎样)做到XXX的?是如何(怎样)坚持XXX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或“为什么”以及“体现什么”,而是考察“怎么做”。因此,答题时要注意: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必须回答“怎么做”、“如何做”;2、回答时不许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3、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例七 (08年北京卷40题)奥运火炬完成了在广东、福建的传递之后进入江西。在这段路线上,也不断在发生另一种“传递”:许多企业从广东和福建迁移到江西。有人把市场经济形象地称为“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区。毗邻广东的江西某地,在调查中发现:本地的工业电价低于珠三角地区30%、水价至少低0.5元/m3,具有综合成本优势。当地政府通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分析,预见到广东企业会向周边地区辐射。于是,该地有计划地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很多广东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2)分析上述材料,说明该地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的。解析:此题是在考查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发展经济的问题。实际上是考查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根据材料说明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参考答案:①积极认识规律,以对规律作用的认识指导本地经济发展。②努力发挥认识的预见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特点,制定相关措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③尊重客观规律,利用综合成本优势等有利条件,创造“一站式”服务等新的条件,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另外,广东卷40题(1)问(略),也属于此类型。题型八:用哲学观点评析(分析、认识)XX观点XX看法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材料中或某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既要看到其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看到非合理因素并进行反驳,指出正确的看法。例八 (08年天津卷39题)材料五:2004-2007年我国粮食持续4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增长和使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10)结合材料五,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解析:题目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为背景材料,考核我们的辨证思维能力,注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在回答此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同时还应针对这一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参考答案:①要全面分析矛盾。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保持长期基本平衡不容乐观;既要看到粮食需求扩大的一面,又要看到制约粮食供给的一面。②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为重点,要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等);同时抑制不合理需求,禁止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控制人口增长、倡导合理饮食等)。附:除了08年所考查的这八种类型外,还有两种类型的哲学试题08年没有考查到。这两种类型的试题不是很常见。下面我们也来见识一下。题型一:从哲学角度分析XX社会现象(或如何认识XX现象、看待XX现象)这类题型主要是要求我们用哲学理论分析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敏感现象。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必须在政治上站住脚,然后结合材料,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例:(200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39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取得的。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按照这一精神,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有效地加强了党的建设,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回答下列问题。(35分)(3)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解析:腐败现象是一个社会毒瘤,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某些腐败现象而看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看不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腐败现象只是少数,只是一部分,另外,中国共产党展开了积极深入的反腐败斗争。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认清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参考答案:分析事物时应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措施。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题型二:从哲学上分析XX现象或XX事件的原因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某种现象或事件,考查我们从哲学上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仅几年高考考查的不是很多。回答这种问题要求我们仔细分析材料,寻找好切入点,找出哲学原理。例:(1998年全国高考政治卷第34题)某市国有纺织企业面向市场,采取了一些限产压锭等一系列措施,部分职工下岗。该市政府积极推进实施再就业工程,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举办多种实用技能培训。一些下岗工人很快便重新上岗,而有些人留恋“铁饭碗”,又不愿从事服务业等工作,因而很难实现再就业。(3)从哲学上考虑,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某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从哲学上分析,原因不外是主观原因或是客观原因。从客观原因看,大的方面上讲市场经济的竞争是职工下岗的共同原因;从政府角度看,实施再就业又使一些下岗工人找到工作。而有的人面对这一共同的再就业问题却难就业,就只能从自身找原因。从材料中看有些人留恋“铁饭碗”,又不愿从事服务业等工作,因而很难实现再就业,可以看出这些人观念陈旧,所以无法实现再就业。参考答案: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影响一些下岗工人实行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转变就业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