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如何答高考政治考主观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政治如何答高考政治考主观题

资源简介

如何答高考政治考主观题
---谈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试题预设与答案生成
?
???? 高考试题是命题人员的一种预设,即命题人员根据一定的理念、原则、呈现方式作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设定,用以考查应试者的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达到检测评价或选拔的目的。
全国文综有这样一道题:
“据医说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3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材料型分析说明题。
试题是一种预设,材料是命题者精心选取设置的,设问是命题者依据材料和教材知识设置的,给定的参考答案也是命题者事先设定的。
命题人员是怎样进行预设的呢?大概有如下几个原则:一是命题的立意,这是预设的灵魂。近几年高考一直强调淡化知识本位,能力立意。考察能力是试题预设的出发点和灵魂。既要体现能力,高考命题在设置上就会源于教材又可能高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使用的材料就会来源更广泛、更经典、更生动、更富思考性、教育性。二是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高考命题不可能超纲超本超范围。在这一点上命题人员是不敢冒天之之大不韪的。因此在知识点的广度上是有限的,这就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三是中学教学和教纲应达到的学习水平。设置一套高考试题,其应用的范围至少是一省几省甚至全国同类考生。所以命题人员在试题的难度预设上,既不可能过小也不可能过大,会预设一个大多考生可以接受的难度。当然有时某些科目的命题人员因某种原因而过低或过高估计了试题的难度,导致当年考试分数大起大落的现象是有的。但这毕竟是命题人员在某种程度上预计的失误。四是师生和社会对上年试题的反响。命题人员不可能不考虑以前高考试题的实效,以作参考。五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题型。这是命题人员的基本蓝本。实践中我们看到,题型相对稳定的年份学生高考的心态就稳,成绩也相对稳。如果某一年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师生都有措手不及的感觉,分数会明显下降。而材料的选用则不会象新题型出现那样引起震动。
就考生来说,解答这样一道题,其答案却是一种生成的过程。换句话说,当命题者预设好题目后,考生是不可能凭死记硬背把题目答好的。如果没有对试题的深入分析理解和结合试题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但不会答好题,甚至会落入命题者事先设计的“陷阱”。就象上面的试题,在考试中,我们发现就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从认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角度答题;二是从认识的发展角度答题;三是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答题;还有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多角度回答此题的。这种种答案正是中了预设者的“圈套”。因为从题目设问给出的知识点看,只要我们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角度答题就可以了。这是一个以一个知识点为核心,深入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考的是“深度”。设问是限制型的。它不同于“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这种扩展型、考“广度”的题。我们把握了这一关键点,答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是联想教材知识生成答案。如实践决定认识,主要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的标准。那么作答时起码可分四层阐述。二是联系给出的材料生成答案。从材料中找到一些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标准的语言。三是注意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这样就有了比较准确完整的答案。
在高考的实践中,考生生成的答案肯定会与命题人员预设的答案不完全一致,这是很正常的。这种不一致正表明了考生思想的多样性。不一致并不能说明答得不好。高考答案是命题者反复推敲句酌字嚼形成的,当然既准确又简洁。而考生在短时间内要思考作答,写得杂一点乱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主要观点准确,表达基本到位就不错了。事实上,每年高考阅卷、评卷组都要根据参考答案,在了解考生作答实际情况基础上制定评分细则,同一观点可以用相似语言表达,就是为了使考生在考场中生成的答案不因与参考答案的预设在表面上的不同而失分。
考生怎样使自己生成的答案与命题者预设的答案更接近呢?概括讲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前面讲了,命题一般不会超出中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范围和水平。考试又不可能是知识的简单重复使用和再现,而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所以答案的生成没有基础知识作后盾是不可想象的。储备了一定知识而不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应用能力也很难靠近高考的较高要求。把知识与能力较好地统一起来,具体作答一道试题,尽可能地达到命题者预设的参考答案要求,有如下几点是必须十分注意的。一是读懂材料,把握含义。材料可能是一段也可能是几段。既要把握主旨,又要分清层次。二是读懂设问明确要求。高考主观题设问用词灵活多样,笔者统计至少有二十多种。不同的用词和设问,在选用知识点和作答要求上是不同的。上题“怎样体现××道理就是一种典型的设问,它限定了答题的知识范围,提出了答题的具体要求”是“怎样体现”并明确指出要联系“上述材料”。知识点、答题角度明确了,答题的准确性就提高了。三是注意设问与材料的关系。读懂材料,理解了设问要求以后,要根据材料在头脑中搜索相关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点迅速归类与试题联系比较推敲,筛选出合适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组织答案。
生成答案靠近高考预设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材料的理解出现偏差,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二是对设问的把握不准确。例如:“河边既无船又无桥,看来只有涉水过河了。甲对乙说‘不知深浅怎么过河,千万别凭感觉,快快往回去,看看书本再定夺。’乙说:‘不过怎么知深浅,凭感觉也保险,书本知识不顶用,拉根竹竿快过河。’请用认识论知识对甲乙两人的说法作简要分析。”作答时,相当部分同学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这有一点道理,但不是最准确的。导致这种失误的原因之一是只注重甲的说法中“感觉”“书本”等词。原因之二是没有把握设问中就甲与乙的说法评析。把预设的材料和设问综合分析就不难发现,甲是比较注重书本即认识的,而乙是轻视书本只重实践的。分析甲乙两种观点,最贴切的原理还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把握住了这一点,我们生成答案时就会与命题者预设的参考答案大体一致了。
答案生成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高考复习中我们要有生成答案这样一种观点,坚信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