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上学期课时授课计划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出处:本课题为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2.地位:
(1) 本课是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的重点和落脚点。
前二课学习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的相关知识,其中的落脚点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本课是全书的结尾和升华点。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对外开放分别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本书讲述的经济生活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 延伸和升华,具有画龙点睛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体现了新教材强烈的时代性和政策性特点,体现“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紧贴时代和生活”的特点,进而蕴含新教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1、学习需求:不喜空洞说教,喜欢形象生动;不喜抽象遥远,喜欢关注身边世事;不喜被动灌输,喜欢主动参与;知识的视野不广,思维不开阔,制约学生对相对专业的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
2、优点:思维敏捷,知识面相对较广,可塑性强;性格活泼,容易激活;乐于思辨和讨论。
3、不足: 缺乏自主意识,思维及行为比较被动,探究精神较差;追求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不强;注重书本, 思辨能力不强;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不足。
三、设计思想
1、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和状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1)教学中所采用材料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新教材本身也是图文并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2)教学过程也从学生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第一部分通过实际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应对全球化,对外开放的感性认识;第二部分在这之后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这些材料入手,引出主题、并认识其主要表现和意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多说、多做,在想、说、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课堂开展了大量学生活动,时间较紧,适当地将一些有拓展空间和拓展必要的内容,如“中国的老百姓与WTO”,交给学生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分组活动,上网查询、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以达到一节约课堂时间,二延伸课堂教学,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维目标。
4、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突出思想性、时代性的教育特点。
5、回归生活: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学中所采用材料均选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新教材本身也是图文并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2) 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目的
首先,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概况;其次切实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如: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而后促使学生从意识上坚定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正确性,树立积极的开放和竞争意识。要认真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三维目标相结合,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导,使课堂既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成为思想性、人文性和思想性教育的殿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利弊;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难点:WTO的基本原则、中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六、教学过程设计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人类对外交往的历史源源。用多媒体展示外国品牌在中国和中国品牌在外国。 列举生活中知道的外国品牌和技术,或得中国的品牌在国际市场畅销的事例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教学 利用多媒体材料让学生思考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各种表现。利用课本的探究活动及世界500强的相应内容让学生体会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思考有关材料,分小组讨论有关问题。扩展学科知识,结合日常生活所知列举相应的事例(跨国公司)。 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设问:经济全球化是不是一定会使世国各国都普遍受益呢?为什么?总结:发达国家凭借优势,主导国际市场的发展,左右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造成世界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结合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及目前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弊。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 ②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原因):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③经济全球化本身难以摆脱的弊端:加剧全球经济的风险和不稳定性。⑤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3、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学生答:并不是世国各国都会受益。发表近段以来美元对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以及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世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深。讨论有关时事材料。思考我们的态度和策略。 通过两种材料的对比使学生能初步的运用辩证法有关观点来分析问题,树立全面的观点。时事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导入: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将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应对全球化,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现状是怎样的呢?播放视频《迎接十六大●走向辉煌之对外开放新阶段》,然后教师提练: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作用:促进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师引导:加入WTO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事例分析中国加入WTO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是引狼入室,还是与狼共舞?教师总结:虽然中国加入WTO,对国外商品和企业开放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会对中国的本土企业造成冲击,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加入WTO是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成长,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因此,我国现在要做不是害怕引狼进来,而应该积极地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教师问:为什么要引进?引进什么?如何引进?……启发学生讨论思考。教师总结分析:①“引进来”是为了发展自已民族企业和品牌,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为了更好地“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但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②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③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课堂总结:.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基本内容,强调重点。本节课探讨的两大主题是什么?各自的具体内容?.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表,直观、系统。 1、一部分同学认为:中国入WTO是利大于弊,中国企业应与“狼”共舞。如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企业的水平;可以引进外资,解决国内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国外的商品和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可以大大方便人们的生活,可以享受到高质量、优服务、低价格的商品和服务;可以通过国内企业同国外企业的竞争,促使国内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增强国际竞争力。2、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中国加入WTO是弊大于利,是引“狼”入室。原因:国外企业和商品大量进入,冲击中国市场,使得很多民族企业破产倒闭,造成工人失业,给人民生活带来困难;要抵制洋货,支持国货,国货当自强……3、学生分小组讨论。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5、学生结合思想实际,谈认识、谈转变。6、完成课堂练习。 以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升华认识,落实思想性教育。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结合时事:“中国入世7年”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实际。5、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出。特别是在“中国与WTO”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到启发较大,时代性与政策性教育较成功。
2.教学不足:学生辩论时,还可更加深入,更加透彻;学生活动时,有些地方衔接不够紧密,浪费了一些时间。
点评: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人性养育;新课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的这些变化与要求。针对学生与教材特点,设计丰富的有时代感的学生活动,不流于形式,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主要表现,辨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了解中国面对全球化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树立学生开放、竞争、合作的意识和观念;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