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价格的因素(授课计划,适合说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影响价格的因素(授课计划,适合说课)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课时授课计划
第二课第一框题《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教学内容分析
《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教材内容共分为两目,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第一目主要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①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需求来实现的;③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就升高;供不应求,商品价格就降低。第二目主要从四方面来理解:①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②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③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注意讲清楚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作用;④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整个《经济生活》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另外,它的理论知识能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经济现象。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共性:高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充满朝气和活力,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活。
个性:我校的高中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阅历较浅,理论基础比较单薄,接触新兴事物的机会较少,较难理解一些常识问题。另外,中考政治科是开卷考试,因此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比较欠缺,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记忆上。
三、设计思想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我的教学主要是设置来自生活实际的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学生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一方面,课前尽量发动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对教学内容感悟、探索,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教学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鉴于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对其进行探究。
2、分析归纳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3、总结反思法: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教师课堂上的点拨相结合,再次归纳总结,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本人的特点,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趣味化。
四、教学目标
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能够解释生活中导致某中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增强学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由生活中不断变动的价格深入到价值理论,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何时何地购买商品比较经济划算,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学习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供求关系,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影响价格的因素。)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难点的依据: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商品的价格时高时低,价格可以表示商品的价值,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否就一定是商品的价值吗? 回答:“不一定” 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展示调查结果:第一组:东升市场,排骨价格,早上6:30,18元/斤;下午6点,16元/斤第二组:西瓜时价0.9元/斤;非季节价格3元/斤第三组:诺基亚N72手机06年8月上市价3980元,12月价格3100元 课前分组调查 学生实践调查,培养自主能力,体现政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07年以来物价上涨的现象及泉州龙眼热销北京的例子。(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上述商品的价格变化都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学生回答略) 用生活中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理论更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学以致用。
归纳分析:早上排骨新鲜,买的人多,需求量大,下午则刚好相反;非时令水果供应量少,价格就贵。实际上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引起价格变化的因素都是通过改变这些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实现的。 回应并整理知识点 理解并掌握课本的关于供求与价格之间的理论知识。
结合课本13页彩图分析“物以稀为贵”和“货多不值钱”。 阅读课本并思考 让学生了解买方和卖方市场,懂得买方市场——商品供过于求,卖方市场——商品供不应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动和差异,但是价格的涨落并不是无限的,如自行车的价格再涨也不会比一辆汽车的价钱高。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学生探究、回答 承上启下,同时归纳出原因在于价值。
提问:宝马轿车1000000元,豪爵摩托车10000元,高级自行车1000元,这些商品的价格差异为什么这么大? 思考并回答:价格由价值决定。 举例引出本框题第二个重点:价值决定价格。
提问: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 思考并得出结论 从商品价值量由劳动量决定,而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切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对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讲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亏不盈,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盈利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认真听讲、探究、做随堂练习得出结论: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其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这个问题比较抽象,主要通过讲解并结合练习让学生对比掌握。
归纳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认真听讲,作好笔记 通过列表,突破难点,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
提问:能否列举一些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出现大幅下降的商品? 回答:手机、汽车、液晶电视、电脑等。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过的知识:供求影响价格的高低,但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时,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从而引出价值规律的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违背价值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不违背 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动动脑?闽南有句俗语:同样的生意不一样的财利。意思是:从事同一种经营不同的生产者获利不同;同一生产者的经营在不同时间或地点获利也会不同。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课后作业 针对学生的实际,布置一道来自生活的作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七、教学反思
根据高一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我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尽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惠安嘉惠中学政治组 张婷婷 时间:2008年4月26日
点评:
本节课学习价格形成的有关知识,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节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价值规律要求弱化,可略讲;主要把时间放在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等问题上,以免前松后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