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考点及高考要求1、理解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理解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4、理解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二、构建知识体系三、课前基础填空考点一: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的活动。即: 。( 即:(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注意】 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特点。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 、 、 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 、 、 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结果也是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 、 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 。(3)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 ,而是处在 的活动。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 的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 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 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 活动。【提示】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考点二、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 、 、 、 。(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在 、在 相互作用下产生。【提示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提示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但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表明认识的变化发展过程)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提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 。(表明用认识的成果来说明认识的预测)只有把 联系起来加以 的东西,才能检验 是否相符合。【提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4)实践是认识的 。(表明认识的指导作用)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提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考点三: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2、真理的特点:真理具有 、 、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①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 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由于人们的 、 和 不同,每个人的 、 和 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 ,但只有 个真理。真理面前 ,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2)真理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和 ,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3)真理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 来说,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 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错误。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 二者概念不同。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2)联系: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考点四: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认识的(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 。原因:①从认识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 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 、 、 、 、 、 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 、 ,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2)认识反复性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到 ,再从 到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1)认识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 ②认识的主体──③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无限性的过程:人类认识是 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 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式的前进或 式的上升。4、方法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要求我们 , ,不断在实践中 ,在实践中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综合探究】世界的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 理论基础。 ,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求真务实,正确 ,是建设 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仍处于 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 ,提出 ,解决 。(删去第三、第四段,加这样一段话)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四、重点考点分析1、全面理解真理(1)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3)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4)真理是具体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真理客观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反对抽象地谈论真理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真理观。2、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实事求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求真务实五、误区点击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2.实践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4.不存在个人的实践活动。5.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6 可以用客观事物自身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7 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8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9 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10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他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11、科学的理论,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12、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1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六、巩固提升1、科学家经过不断的科学实验,初步获得了室温下水可以变成冰的科学认识。这说明( )A.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回答2-3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3、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4、《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从萌生立法构想到正式实施,经历7次审议,其间的调查研究、座谈会讨论、征求意见、收集民意,修改补充,次数之多,在中国立法史上可谓前所未有。这表明( )A.认识具有上升性,要坚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5、(06文综全国卷Ⅱ30—31)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拟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回答问题。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07宁夏21)沙漠化治理是世界性纳提。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办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07·重庆文综卷·29-31)图7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据此回答7-9题7、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B.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C.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D.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判断形势,趋利避害的必然要求8、漫画内三句话(“生病了想起健身”,“出事故了想起安全教育”,“入狱了想起拒贿”——录入者注)中的“想”字,体现的是( )A.认识的计划性 B.认识的目的性 C.认识的预见性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9、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是实践的目的 B.总是超前于实践 C.总是落后于实践 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10、(07高考宁夏新课标文综试卷2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1、(2006·全国)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12、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13、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1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人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与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15、韩愈有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下列选项中与“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16、“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17、中国共产党多年以来都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报告去掉了“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人认为“否定过去的认识,实现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取得成功。”请你用《生活与哲学》的认识论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8、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材料二:虽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当于美国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65%,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紧张情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胡锦涛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出了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约主导地位、坚持科技创新等四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材料三:气候变化与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有密切的联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近年不断加大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表3 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构成年份 投资总额 国家预算内 企业自筹 国内贷款 利用外资 其他(%)(亿元) 资金(%) (%) (%) (%)20012002200320042005 174.48 20.83 4.29 38.46 4.14 ___188.37 22.28 4.25 23.12 3.85 ___221.79 8.45 64.00 11.32 3.06 ___308.11 4.50 73.81 9.42 1.49 ___458.19 1.70 78.93 8.51 1.55 ___(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数据计算)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19、(06年四川)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叱,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回答: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20、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会议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会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1)请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2)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21、材料:某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4万多字的《乡村调查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问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认识论的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B C B A C C B D D B B B D A B C17、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或认识是束断发展的),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或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分)在实践基础上突破既有的认识,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2分)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理论的创新,还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推动实践的创新。(2分)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上述说法是不全面。(2分。学生从其他角度回答问题,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8、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多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19、[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20、(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重视正确思想的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说明了上述观点。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是按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源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上述道理。②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指导作用,体现了上述道理。③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说明了上述道理。21、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②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