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章节课名第三单元 第3课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过程与方法 测量、记录50ml水缓慢地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50ml水流完需要的时间,推测并测量150ml的水流完需要的时间。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来计时,以及存在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重难点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具体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页码内容1.教师上课1.情境导入1.1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太阳来计时。那么流水能不能也用来计时呢?1.21.导入新课其实,在古代,人们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探索新知1.3探索新知同学们知道古代的水钟有哪两种类型吗?这些水钟都是怎样报时的呢?1.42.探索新知“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1.52.探索新知“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1.62.探索新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钟是利用流水的滴漏来计时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滴漏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水钟的工作原理。1.72.探索新知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实验计划:思考:1.我们的任务是什么?2.需要做什么实验?3.要记录什么?1.82.探索新知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材料: 150ml水加3滴红墨水 瓶盖钻了小孔,剪去塑料瓶的底部1.92.探索新知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材料: 量筒 秒表 铁架台1.102.探索新知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滴漏装置:温馨提示:1.重复实验三次,取三组数据的平均值。2.重复实验要保证盛水瓶里同样的初始水量。3.流水和秒表计时同时进行。4.眼睛要平视观察量筒中水的位置。1.112.探索新知实验一:测量流50ml水所需要的时间。实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你觉得流水可以测量时间吗?为什么?1.12实验一结论:同一装置下,流水的速度是有规律的,可以用来测量时间。1.132.探索新知推测:通过实验一,我们知道了流完50ml水需要69.34秒。那么,同样的装置,流完150ml水需要多长时间?1.14推测:69.34×3=208.02 (秒)理由:因为150ml水是50ml水的3倍,所以推测流完150ml水需要花流完50ml水的3倍的时间,即208.02秒。1.152.探索新知实验二:测量流完150ml水需要的时间。我们推测流完150ml水需要208.02秒,是否正确呢?一起来做实验验证吧!1.162.探索新知实验二:测量流完150ml水需要的时间。数据分析:对照实验数据,你的推测准确吗?为什么实测的时间比推测的时间要多那么多呢?1.172.探索新知实验二:测量流完150ml水需要的时间。1.182.探索新知实验二:测量流完150ml水需要的时间。水位的高低引起水压的变化,从而导致水流速度不一样。水位高时,水流较急,水位越低,水流就越缓,渐渐地从流变成滴,甚至不再往下漏。1.192.探索新知我们知道了水位的高低会影响水流的速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改进滴漏装置,才可以保持水位不变呢?1.202.探索新知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幅水钟图,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212.探索新知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口是用来保持水位高低的。盛水漏斗中的锥体是用来控制流水口的大小的。从节约资源和使用方便的角度考虑,都应该选择用“滴漏”的方法来计量时间。另外,“滴漏”也能尽可能地减少因水位变化而对水下漏速度的影响。3.回顾小结1.2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代的水钟,了解了“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因为水压的变化会影响水流速度,所以制作水钟时必须解决“怎样能保持装置里的水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这个问题。4.拓展应用1.2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水钟吗?2.学生自学1.跟我学2.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探究古代的水钟类型,以及这些水钟是怎样报时的吧!在这里,你将会认识古代的水钟,体验滴漏实验的趣味。2.学生练习2.2问题:(1)古代的水钟分为哪两种?(2)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成计时的工具的?(3)“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2.3答案:(1)古代的水钟分为哪两种? “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2)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成计时工具的?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稳定的速度往下流。(3)“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使装置里的水保持稳定的速度往下流。3.拓展资源常见问题3.1(1)滴漏实验中为什么不按照课本给出的液体容量进行实验?因为考虑到课堂上时间有限,所以本课的滴漏实验改为推测、测量50ml和150ml水分别流完的时间。不建议按照课本给出的液体容量进行实验。(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什么?在本课教学中,要把握好“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两个活动的主次。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引子,要把大部分时间分配给“滴漏实验”这个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观察、记录、研讨的时间。在实验前,老师要先指导学生打好瓶盖上的孔,免得学生浪费太多时间,或者没有将孔打好从而影响了实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