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必修4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第七课25、(A)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的观点和 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26、(B)联系的观点: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 、相互 和相互 。27、(B)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联系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内容: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8、(C)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原理内容: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第一,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第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 地位,整体 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被 的地位,部分 和 于整体。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第二,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2)方法论:既要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又要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第八课29、(A)发展的普遍性(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30、(B)发展的实质发展是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31、(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2)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32、(A)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状态。(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33、(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原理内容: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2)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第九课34、(A) 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35、(B)矛盾的含义。(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 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具有 和 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3)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6、(A)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同时要坚持两点论,反对片面性。37、(A)矛盾的特殊性(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8、(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指导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两者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39、(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 地位、对事物发展起 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2)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40、(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 地位、起着 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决定的。 (3)辩证关系: 。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41、(C)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有:①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两点论(也叫两分法,全面看问题):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把握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42、(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43、(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十课44、(B) 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 。(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45、(C)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创新的重大意义(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