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政治关键知识复习-哲学常识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高考政治关键知识复习-哲学常识部分

资源简介

2009年高考政治关键知识复习——哲学常识部分
一、辩证唯物论
关键点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基本原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之后,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因此,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点二: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基本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关键点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观点。
关键点四: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基本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实践;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某福利。
方法论要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关键点五: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基本原理:(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具体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都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规律。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发挥主观能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质的差别来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从量的差别来看,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总之,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方法论要求:尊重规律,即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二、唯物辩证法
关键点一: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基本原理: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就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以及内部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条件或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关键点二: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基本原理: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方法论要求: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反对: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关键点三: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基本原理:
整体
部分
区别
内涵
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地位与功能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
不可分割
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原有的功能
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
相互转化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从根本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关键点四: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基本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静止地看问题。
关键点五: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基本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求: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支持新事物的成长,要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关键点六: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基本原理: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不可能转化。
“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关键点七: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这是说普遍与特殊的相对性,也是二者具有同一性的表现。
方法论要求:
(1)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关键点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主、次矛盾相对应而存在,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失去其中一方,别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主要矛盾支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又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2)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主要矛盾的解决或基本解决,会使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突出起来,成为新的主要矛盾。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也会导致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道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由主要矛盾的支配地位和决定作用所要求的。
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三、认识论
关键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基本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与活动,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一定的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不顾实际条件而蛮干同样是错误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方法论要求: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自觉地总结经验,积累知识、积累能力。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善于把这些主观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进行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同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利益出发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和益于集体。
关键点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
内容
合理想象
创造性思维
辩证统一
区别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联系
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方法论意义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方法论运用: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要注意:第一,要善于发现问题;第二,要敢于超越;第三,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第四,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第五,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关键点三: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基本原理: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实现理论创新。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关键点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基本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既承认实践决定认识、又承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二者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
关键点五: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1、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2、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科学的统一,才能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价值导向。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主观世界。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世界观境界。
3、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观境界。
四、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点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1)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重大作用。
关键点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基本原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价值观对改造客观世界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作用。
关键点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
基本原理: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致性表现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本质上一致,并不是说二者之间没有矛盾,事实上二者常常发生矛盾。因为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
方法论要求: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又不忽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反对的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和损害个人正当利益的方法。
关键点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原理
基本原理: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发展。
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反对错误倾向: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过分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把某个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关键点五: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基本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奋斗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关键点六: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对于青年学生来说,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反对错误倾向:忽视甚至否认群众对实践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