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课 岳阳楼记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等词的用法。朗读、背诵全文。2.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教学重点及难点1.体会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2.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第一课时激情导入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仰。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自主学习【课题解析】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1.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2.写作背景宗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加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诞生的。(3)通假字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课文朗读自主学习【文本初读,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交流点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2)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合作探究1.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交流点拨】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交流点拨】(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交流点拨】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4.第3段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交流点拨】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5.第4段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交流点拨】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课堂小结 今天学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板书设计一、写背景和作记缘由。二、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三、抒发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四、点明作“记”的时间岳阳楼记第二课时激情导入 名楼风范照千古;忧乐情怀启后人。多少迁客骚人、仁人志士见岳阳楼而生发万千感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合作探究【文本探究】1.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2.“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交流点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交流点拨】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4.写“古仁人之心”的目的是什么?[交流点拨]作者借“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远大抱负。5.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交流点拨】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交流点拨】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品味语言】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交流点拨】 “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交流点拨】这个对偶句也是两个主谓短语。“沙鸥”、“锦鳞”,名词相对。锦鳞,代鱼,以局部代全体,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翔集”、“游泳”,动词相对。这句写洞庭景物的优美,可与毛泽东《沁园春》名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并读。3.“居庙堂之高则忧……则忧其君”【交流点拨】互文是文言文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这种甲中有乙、乙中有甲式的互文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合作探究【写作借鉴】1.剪裁的繁简得宜。作者胸有全局,布施统一,他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2.情景的相互交融。喜时则万物俱明,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写悲则用特征性的形象,虎啸令人战栗,猿啼催人泪下,使不说悲而悲怆欲绝;写喜则择取轻捷的水鸟,闲适的游鱼,使不言喜而喜不自禁。 3.结构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湖景的彩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情中潜理,理中蕴情,逐层披露,迭进深入,如深山探宝,渐入胜境,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迁移拓展 一个封建文人能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作用?【交流点拨】今天时代不同了,时代要求我们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情操。我们应自觉的担负起振兴中华,繁荣祖国的重任,反对和鄙弃那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的卑锁思想。课堂小结今天学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板书设计叙述 一、作记缘由(叙述政绩)描写 二、写景洞庭湖大观 抒情 抒迁客骚人情——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物喜与下文形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以己悲成对比议论 三、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阔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岳阳楼记范仲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岳阳楼记.ppt 岳阳楼记(视频朗诵)_标清.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