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生活与哲学》考点解析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⑴具体知识的分类:人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这些知识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
⑵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区别:哲学是人类对 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作用
⑴生活与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⑵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4.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⑵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就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②是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肯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可知论;凡否定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就是不可知论。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7.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8.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10.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1.哲学与时代精神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其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进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5.自然界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⑵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⑶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体现: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⑵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1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⑴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18.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⑴运动的绝对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⑵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⑶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9.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⑴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⑶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⑷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0.意识的起源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产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先有自然界,后有意识的存在。
⑵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脱离了社会实践,不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人的意识就不会形成。
21.意识的生理基础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产生的。
22.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⑴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⑵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3.意识能动作用的特点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同时,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
⑶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2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表现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
2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⑴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⑵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人们是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将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否能收到积极的作用。
⑶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事物本质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7.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8.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⑵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30.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表现:⑴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⑵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⑴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⑵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⑶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3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3.真理的客观性
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⑶真理客观性含义: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4.真理的具体性
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⑵真理的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5.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6.真理与谬误
⑴区别:人们的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⑵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7.认识的反复性
⑴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8.认识的无限性
⑴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⑵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⑶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①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⑷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3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⑴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⑵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4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⑵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1.联系的普遍性
⑴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⑵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⑶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42.联系的客观性
⑴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关系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⑶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3.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因: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⑵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⑶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⑷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4.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⑴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看,它是多。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⑵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密不可分: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也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相互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⑶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5.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⑵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⑶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6.发展的概念
⑴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⑵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⑶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47.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⑴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⑶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48.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⑴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⑶方法论:做任何事情,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4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⑴矛盾的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
⑵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⑶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⑷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⑴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⑵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⑴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⑵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⑶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5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⑴含义: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⑵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⑶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⑷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5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⑴原理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⑵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5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5.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⑵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6.辨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
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57.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内部不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把事物看成是没有矛盾的绝对统一体,一事物是它自己,就永远不会转化为它事物。它不把否定看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把否定看作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一笔勾销,没有任何的保留,否定一切;它把肯定看作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这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弄清它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在实践中的表现,以提高我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58.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尊重书本知识但不唯书。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尊重权威但不唯上。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59.辩证否定的革命批判精神。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60.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6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原因: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2)科技创新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总之,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⑴创新不仅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且还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⑵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⑶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6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⑴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的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⑵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6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⑴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6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6.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3)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的解决方式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4)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6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的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8.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69.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70.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3)人的价值的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1.价值观的含义和导向作用
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7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客观依据--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3)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从不同阶级的角度看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从个人的角度看,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从不同立场的角度看。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需要有一个根本衡量尺度: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7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世界,积极投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而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3.5
1.3.5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