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期末复习知识点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哲学生活》期末复习知识点解析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哲学生活》期末复习知识点解析
第一、二、三部分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分别是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原理表述】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意义】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 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3、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等方面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
【注意】①人不能改变规律。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性质、条件不同而变化。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问答题中应用少)
【原理内容】(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 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 (在问答题中应用少)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 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上,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①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对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真理的属性(选择题)
【原理内容】(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表述】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意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 创新)
1、 联系观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与发展的观点并称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坚持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选择题)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无限多样,事物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多种多样。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强调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强调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应用范围】我国的改革,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谐全面发展;说明航天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5.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 (在问答题中应用少)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系统整体的各个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2)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3)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4)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说明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 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与目前面临的不利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所遇到的问题;人类在科学探索中遇到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
3、 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
4、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内部矛盾)是根据,外因(外部矛盾)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应用范围】分析国家关系;个人优点和缺点;事物的利与弊等。
2、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敢于承认、分析、揭露矛盾,正确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应用范围】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开发与节约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不同特点。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2)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改革试点与大面积推广,药品研发中的试验与推广。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2)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主旨是在于更好的发展,以发展为中心不动摇,同时注意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抓重点: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做到点子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纲挈领,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规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2)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判断事物的性质主要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 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或者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④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⑤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⑥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⑦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⑧对互联网、手机、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评价等。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注意】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所以,上面的第5、6的原理都可以应用这个方法论。
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总结】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四、创新
1、辨证否定观
【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①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②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③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意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树立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
【应用范围】①结合我国当前形势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等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③“以德治国”。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⑤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原理内容】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原理内容】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法)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人民谋利和服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应用范围】用这一原理分析“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正确性;结合这一原理分析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群众利益无小事,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走群众路线。
二、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应用范围】①人是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的生态价值观。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③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三、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4、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原理内容】(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5、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