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框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框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一、东周的建立
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史称____。东周分为____和____两个时期。
二、诸侯争霸
1.春秋五霸
(1)背景: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目的: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
(3)组成(两种说法)
①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4)齐桓公争霸
①称霸原因
a.地利: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b.用人:不计前嫌,任用____。
c.内政: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d.外交:“____”,树立威信。
②称霸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____召集诸侯举行___,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____的霸主地位。
2.战国七雄
(1)时间: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分裂成____、____、____三个国家。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为“战国七雄”。(方位记忆:东齐、南楚、西秦、北燕,上赵、中魏、下韩。)
(3)与春秋五霸的比较
①目的:比起春秋霸主,战国七雄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②规模:与春秋争霸相比,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也更为残酷。
三、战国时期特点——____
1.历史背景:春秋晚期,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效率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大量涌现,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2.目的: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一些诸侯国打起“富国强兵”的旗号,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3.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影响最大)。
4.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统治时期。
(2)内容解读

◆思维延伸
1.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对此你怎么看?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
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①目的: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往日权威,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②性质: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属于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属于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更大,影响也更加广泛。
相同点:
①争霸使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灾难。
②大国兼并小国,出现局部统一,有利于全国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应用开始于(  )
A.夏商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时期 D.商朝时期
3.《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受了车裂之刑。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奖励耕织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建立县制
4.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
A.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B.夏—商—西周(春秋)—东周(战国)
C.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战国)
D.夏—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至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
B.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C.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D.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
6.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举行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一事件的政治意义是(  )
A.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B.齐桓公控制了周王室
C.各诸侯国都要听从齐国指挥
D.齐国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7.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大变革”指(  )
A.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B.由春秋五霸变为战国七雄
C.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D.“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非选择题
8.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措施: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小鹏和小芳产生了分歧。
小鹏: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变法是成功的。
小芳:商鞅因变法触及贵族利益,惨遭车裂,变法失败了。
【方法探究】
(3)从对话中,你认为评价历史上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9.成语是浓缩的历史,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富有哲理。某校八年级班级举行了成语故事大比拼,请你也参与进来。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时,晋文公以报答楚王当年的接待为由,命令晋军后退“三舍”(即九十里),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大夫差打败后,被迫向吴王称臣,在忍受三年屈辱后被遣送回国。回国后,勾践立志雪耻,睡在铺满柴草的床上,坐卧都要舔尝苦胆以告诫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耻。经过长期准备,勾践终于灭掉吴国。
问鼎中原: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邑,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楚庄王的做法遭到王孙满的严厉斥责。
(1)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上述成语故事发生在我国哪个历史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问题?


(2)上述成语反映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主题。




答案
一、东周的建立
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史称__东周__。东周分为__春秋__和__战国__两个时期。
二、诸侯争霸
1.春秋五霸
(1)背景: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目的: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
(3)组成(两种说法)
①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4)齐桓公争霸
①称霸原因
a.地利: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b.用人:不计前嫌,任用__管仲__。
c.内政: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d.外交:“__尊王攘夷__”,树立威信。
②称霸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__齐桓公__召集诸侯举行__会盟__,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__齐桓公__的霸主地位。
2.战国七雄
(1)时间: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分裂成__韩__、__赵__、__魏__三个国家。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为“战国七雄”。(方位记忆:东齐、南楚、西秦、北燕,上赵、中魏、下韩。)
(3)与春秋五霸的比较
①目的:比起春秋霸主,战国七雄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②规模:与春秋争霸相比,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也更为残酷。
三、战国时期特点——__社会变革__
1.历史背景:春秋晚期,伴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效率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大量涌现,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2.目的: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一些诸侯国打起“富国强兵”的旗号,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3.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影响最大)。
4.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统治时期。
(2)内容解读

◆思维延伸
1.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因此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对此你怎么看?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
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①目的: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往日权威,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②性质: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属于奴隶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属于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更大,影响也更加广泛。
相同点:
①争霸使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灾难。
②大国兼并小国,出现局部统一,有利于全国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应用开始于( B )
A.夏商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时期 D.商朝时期
3.《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受了车裂之刑。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B )
A.奖励耕织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建立县制
4.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A )
A.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B.夏—商—西周(春秋)—东周(战国)
C.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战国)
D.夏—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至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
B.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C.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D.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
【解析】战国七雄中有四国“秦、楚、燕、齐”原本即存在,新分裂产生的是“韩、赵、魏”。
6.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举行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这一事件的政治意义是( A )
A.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B.齐桓公控制了周王室
C.各诸侯国都要听从齐国指挥
D.齐国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7.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大变革”指( C )
A.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B.由春秋五霸变为战国七雄
C.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D.“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非选择题
8.某校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措施: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答案】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了好处。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答案 】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小鹏和小芳产生了分歧。
小鹏: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变法是成功的。
小芳:商鞅因变法触及贵族利益,惨遭车裂,变法失败了。
【方法探究】
(3)从对话中,你认为评价历史上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要把变法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9.成语是浓缩的历史,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富有哲理。某校八年级班级举行了成语故事大比拼,请你也参与进来。
退避三舍:城濮之战时,晋文公以报答楚王当年的接待为由,命令晋军后退“三舍”(即九十里),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大夫差打败后,被迫向吴王称臣,在忍受三年屈辱后被遣送回国。回国后,勾践立志雪耻,睡在铺满柴草的床上,坐卧都要舔尝苦胆以告诫自己不要忘了亡国之耻。经过长期准备,勾践终于灭掉吴国。
问鼎中原: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邑,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楚庄王的做法遭到王孙满的严厉斥责。
(1)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上述成语故事发生在我国哪个历史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问题?
【答案】春秋时期。反映了周王室衰微。
(2)上述成语反映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述主题。
【答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诸侯争霸造成了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它促进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