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 早期国家与社会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框 早期国家与社会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一框 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我国奴隶社会“三代”
1.“三代”: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的____时期。
2.地位及贡献:在__ __、__ __和__ __等方面的成就,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夏朝的兴衰(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前后)

1.夏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____。
(3)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的统治
(1)__ __制取代__ __制:禹死后,他的儿子____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筑有城堡和__ __,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3)夏朝的灭亡
①原因:国王____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②灭亡: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夏朝被位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____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灭亡。
三、商朝的兴衰(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建立:公元前1600年前后,汤灭夏建商。
2.文明成就
成就 含义/典型代表 特点 作用/意义
手工业: 发达 典型代表: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①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 ②使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王公贵族象征 乃至 的代表性器物
文字: 的出现 含义: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 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 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3.兴盛:商朝的疆域比夏朝时广阔,都城占地30平方千米,人口约14万,城中设有市场,商业繁荣。
4.灭亡
(1)原因:商朝末年,国王____奢侈残暴,修豪华宫苑,施用酷刑,失去民心。
(2)事件:____。
①背景:生活在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强大起来。
②时间:公元前____年。
③经过: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讨伐纣王,在__与商朝军队展开大战。
④结果:最终消灭商朝。
四、西周的兴衰(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1.建立
(1)时间:公元前____年。
(2)建立者:___。
(3)都城:____。
2.统治
(1)军队与法律: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对外征战,周与夏、商一样都建立起强大的____,制定了严酷的____。
(2)实行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受封对象及方式 周王将直接统治的王都周围地区除外的其他地区先后封赐给__ __和__ __等,封他们为____
诸侯权利 从周王处获得__ __和____,并且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
诸侯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作用 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边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3)实行宗法制
含义 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依据____的亲疏来确定土地、财产和权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
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评价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决定的,等级越高,地位越高,权利越大。这种强调社会等级、重视出身的等级制度,与现代社会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的观念等有本质的区别

(4)发展并完善古代礼乐制度
目的 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内容 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评价 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但礼乐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一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3.兴盛:西周疆域广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西周全国人口超过300万,城市、道路交通和邮驿系统更为发达。
4.灭亡
(1)原因: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王室势力日益衰弱。
(2)时间:公元前____年,西周灭亡。
▲重点知识
1.列表比较夏、商、周三代。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 文化成果 在中华早期文明史中的地位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桀 世袭制、大型宫殿 国家初创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前后 汤 纣 青铜铸造业、甲骨文 文字成熟、青铜铸造业繁荣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成熟的礼乐制度

助记歌谣:夏、商、周朝称三代,文明成就有创新。大禹建夏位传启,王位禅让变世袭。商朝铸造青铜器,甲骨文中史可寻。西周分封天下行,灭亡在前七七一。
2.结合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相关内容,比较几种古老的文字。
文字 发源地 形成时间 发明者 材料 影响 共同点
象形文字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近5 000年前 古埃 及人 纸草 真正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起来的 都是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都是不同区域的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 公元前3200年左右 苏美 尔人 泥版 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 古中国黄河流域 商朝 商人 龟甲、兽骨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一、选择题
1.下列世界文明中,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是(  )
A.印度文明
B.希腊文明
C.阿拉伯文明
D.中华文明
2.具有“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文明成就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汉
3.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伯益建立了夏朝
B.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4.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5.夏朝作为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一个有力的史料证据是在二里头发现了(  )
A.新石器 B.司母戊鼎
C.宫殿遗址 D.甲骨文
6.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下列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地位
B.礼乐制度便于调节社会矛盾
C.礼乐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礼乐制度倡导人人平等
7.根据如图所示,正确的选项是( )

西周等级示意图
A.从上往下,第四层起是劳动者
B.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广大平民
C.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平民和奴隶身上
D.卿大夫的地位属于最低一层的统治者
8.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可以受封的有(  )
①周天子的亲属 ②功臣 ③先代的贵族 ④外国来访的使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出于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的需要,夏、商、西周都建立和制定了(  )
①强大的军队 ②严酷的刑法 ③分封制 ④禅让制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0.“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中的这句话体现了西周礼仪教化的实质是(  )
A.宣传神权思想
B.指导人们日常行为规范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教育感化民众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朝建立四百多年后,国王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灭夏建商。
材料二 商朝末年,国王奢侈残暴,修豪华宫苑,施炮烙酷刑,失去民心。最后被生活在渭水流域的周国联合其他小国消灭。
材料三 西周前期,因为一系列新制度的实施,国家空前强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某些制度也变了质,成为西周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1)材料一、二中的国王分别是谁?材料二中联合其他小国消灭商朝的是谁?西周定都哪里?

(2)西周前期为巩固统治实施了哪些制度?哪一制度导致了西周的逐渐衰落?该制度在实施之初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该制度不能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实行长久牢固的统治,反而成为西周后期衰落的原因?





(3)结合材料,你认为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夏、商、西周的更替,你有何认识?





答案
一、我国奴隶社会“三代”
1.“三代”: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的__发展__时期。
2.地位及贡献:在__生产技术__、__社会制度__和__思想文化__等方面的成就,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夏朝的兴衰(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前后)

1.夏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__禹__。
(3)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的统治
(1)__世袭__制取代__禅让__制:禹死后,他的儿子__启__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筑有城堡和__大型宫殿__,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3)夏朝的灭亡
①原因:国王__桀__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②灭亡: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夏朝被位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__汤__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灭亡。
三、商朝的兴衰(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1.建立:公元前1600年前后,汤灭夏建商。
2.文明成就
成就 含义/典型代表 特点 作用/意义
手工业:青铜铸造业发达 典型代表: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①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工具等数十种 ②使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文字:甲骨文的出现 含义:商朝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3.兴盛:商朝的疆域比夏朝时广阔,都城占地30平方千米,人口约14万,城中设有市场,商业繁荣。
4.灭亡
(1)原因:商朝末年,国王__纣__奢侈残暴,修豪华宫苑,施用酷刑,失去民心。
(2)事件:__武王伐纣__。
①背景:生活在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强大起来。
②时间:公元前__1046__年。
③经过: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讨伐纣王,在__牧野__与商朝军队展开大战。
④结果:最终消灭商朝。
四、西周的兴衰(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1.建立
(1)时间:公元前__1046__年。
(2)建立者:__周武王__。
(3)都城:__镐京__。
2.统治
(1)军队与法律: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对外征战,周与夏、商一样都建立起强大的__军队__,制定了严酷的__刑法__。
(2)实行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受封对象及方式 周王将直接统治的王都周围地区除外的其他地区先后封赐给__自己的子弟__和__少数的功臣__等,封他们为__诸侯__
诸侯权利 从周王处获得__土地__和__人口__,并且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
诸侯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作用 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边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3)实行宗法制
含义 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依据__血缘关系__的亲疏来确定土地、财产和权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
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评价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由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决定的,等级越高,地位越高,权利越大。这种强调社会等级、重视出身的等级制度,与现代社会公民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人们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学识、能力的观念等有本质的区别

(4)发展并完善古代礼乐制度
目的 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内容 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评价 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但礼乐制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一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3.兴盛:西周疆域广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西周全国人口超过300万,城市、道路交通和邮驿系统更为发达。
4.灭亡
(1)原因: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王室势力日益衰弱。
(2)时间:公元前__771__年,西周灭亡。
▲重点知识
1.列表比较夏、商、周三代。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 文化成果 在中华早期文明史中的地位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桀 世袭制、大型宫殿 国家初创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前后 汤 纣 青铜铸造业、甲骨文 文字成熟、青铜铸造业繁荣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周幽王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成熟的礼乐制度

助记歌谣:夏、商、周朝称三代,文明成就有创新。大禹建夏位传启,王位禅让变世袭。商朝铸造青铜器,甲骨文中史可寻。西周分封天下行,灭亡在前七七一。
2.结合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相关内容,比较几种古老的文字。
文字 发源地 形成时间 发明者 材料 影响 共同点
象形文字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近5 000年前 古埃 及人 纸草 真正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起来的 都是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都是不同区域的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 公元前3200年左右 苏美 尔人 泥版 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 古中国黄河流域 商朝 商人 龟甲、兽骨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一、选择题
1.下列世界文明中,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是( D )
A.印度文明
B.希腊文明
C.阿拉伯文明
D.中华文明
2.具有“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文明成就的朝代是( B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汉
3.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B )
A.伯益建立了夏朝
B.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4.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B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5.夏朝作为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一个有力的史料证据是在二里头发现了( C )
A.新石器 B.司母戊鼎
C.宫殿遗址 D.甲骨文
6.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下列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D )
A.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地位
B.礼乐制度便于调节社会矛盾
C.礼乐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礼乐制度倡导人人平等
7.根据如图所示,正确的选项是( C )

西周等级示意图
A.从上往下,第四层起是劳动者
B.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广大平民
C.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大平民和奴隶身上
D.卿大夫的地位属于最低一层的统治者
8.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可以受封的有( C )
①周天子的亲属 ②功臣 ③先代的贵族 ④外国来访的使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出于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的需要,夏、商、西周都建立和制定了( C )
①强大的军队 ②严酷的刑法 ③分封制 ④禅让制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0.“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中的这句话体现了西周礼仪教化的实质是( C )
A.宣传神权思想
B.指导人们日常行为规范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教育感化民众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朝建立四百多年后,国王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灭夏建商。
材料二 商朝末年,国王奢侈残暴,修豪华宫苑,施炮烙酷刑,失去民心。最后被生活在渭水流域的周国联合其他小国消灭。
材料三 西周前期,因为一系列新制度的实施,国家空前强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某些制度也变了质,成为西周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1)材料一、二中的国王分别是谁?材料二中联合其他小国消灭商朝的是谁?西周定都哪里?
【答案】桀,纣。周武王。镐京。
(2)西周前期为巩固统治实施了哪些制度?哪一制度导致了西周的逐渐衰落?该制度在实施之初有哪些作用?为什么该制度不能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实行长久牢固的统治,反而成为西周后期衰落的原因?
【答案】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作用: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或巩固了西周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对周边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原因: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而一些诸侯国日益强大起来,不再满足于现状,互相争夺土地和财富,发动争霸斗争,从而对周王室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结合材料,你认为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夏、商、西周的更替,你有何认识?
【答案】共同原因:统治者残暴,任意刑杀,失去民心。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勤政爱民。(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