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二课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一课时激情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自主学习案【课题解析】 书是一种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与朱元思书》是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自主学习案【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书法自成一体,称“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代表作品:《吴朝请集》,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亩记》等【字词梳理】 自主学习案1?生字注音。急湍( ) 轩邈( )窥谷忘返( ) 横柯( )2?通假字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有时见日( )3?古今异义许( )穷( )奔( )窥( )tuānxuān miǎokuīkē“反”通“返”,意思是返回“见”通“现”,意为显现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古义:穷尽。今义:贫穷。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今义:奔跑。古义:看,观察,侦探。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字词梳理】 自主学习案4?一词多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直视无碍( )猿则百叫无绝( )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 )负势竞上(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绝无百直负没有第二个断,停,消失没有不确数,十的倍数概数,表示多一直笔直凭借背【字词梳理】 自主学习案5.词类活用任意东西( )猛浪若奔( )望峰息心( )横柯上蔽( )皆生寒树( )6.省略旬(1)(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3)(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7.倒装句定语后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名词作动词,往东西飘逸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使动用法,使……停止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课文朗读自主学习案【文本初读,整体感知】(1)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交流点拨】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交流点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分合作探究案1.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水“奇”、“异”在何处?【交流点拨】 水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分别用正反两面,从静的角度写水之秀丽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动的角度夸张地写水之壮观湍急。 山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从形的角度写山势之奇;“泠泠作响,嘤嘤成韵”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光的角度写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合作探究案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挈全篇,却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3.你认为作者游览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心情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作者笔下的泉声、鸟声、蝉声、猿声,是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课堂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板书设计竞上轩邈声:泉鸟蝉猿色:光影交错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分)异水奇山清:千丈见底急:急湍猛浪第二课时激情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那么吴均笔下的富春江山水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悟?合作探究案【文本探究】1.本文是怎样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抓住了山之奇和水之异的特点。写水,突出了水的清和急;写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勃勃生机。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点,因而所写的山水就是“自富阳至桐庐”这“一百许里”的山水,绝不能移置他处。2.本文是怎样情景交融地描绘山光水色的?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饱蘸了感情的浓墨,因而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作者的感情。第1段中流露出惬意和畅快,第2段中流露出闲适和惊骇,第3段中流露出沉迷和神往。作者在表达感情时,或是寓情于景,或是直抒胸臆,于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是渗出,或是泻出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合作探究案【文本探究】3.本文是怎样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的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显得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从全文看,第一段是总说,第2、3段是分承总说的分说;从主体部分看,写水时,作者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山时,作者又将山与山上的生命交融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千变万化而又井然有序的画面。 4.本文运用了一些对偶句,其作用是什么?所谓对偶句,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偶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上看,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若上下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联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则可以通过对比来增强表达效果。根据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从视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它们的表达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个性的有:①②⑤三个对偶同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互补互衬,从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点;③④两个对偶句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相反相成,从而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5.这篇文章的文体有何特点?从标题“与朱元思书”来看,这是作者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因而文体当为书信体。从文章内容来看,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因而它也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散文。再从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看,文章是用骈句形式写的,因而它还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一般有句子讲究对仗,语音追求平仄,经常用典和词藻华美等特点,本文虽属骈文,且多用对偶,刻画景物时也很精巧,但并未堆砌典故和片面追求词藻华美,因而不像当时大多数骈文那样仅具形式美而内容空泛。 合作探究案【品味语言】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交流点拨】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交流点拨】这句话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急、猛”把水流的快速和水浪的奔腾情状准确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交流点拨】一个“寒”字,写出了树因高大、茂密而使树色显得暗,进而让人感到寒意,一个简单的“寒”字,却包含了这么多的意思,作者用词之“精”,令人赞叹。 合作探究案【品味语言】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交流点拨】运用拟人修辞,“负、竟、轩、邈、争、指”等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交流点拨】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对美好自然的爱慕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合作探究案【写作借鉴】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迁移拓展仔细品味作者的情趣,比较其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态度有何不同?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了一份常人的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板书设计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手法→多与朱元思书动静结合;以动静;形神兼备;寓情于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与朱元思书.ppt 与朱元思书_标清.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