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聚焦三农问题 稳粮增收强基础【背景呈现】1.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4月5日至6日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2.胡锦涛到安徽农村考察。2008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安徽农村考察。考察途中,胡锦涛听取了安徽省委和省国家的工作汇报。他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扎扎实实把农村改革发展推向前进。3.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l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4.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措施:重点抓好五件事: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今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全面加强“三农”工作要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二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三要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四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五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热点解读】“三农”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是一个常热常考的问题。这方面的内容在2009年高考中仍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可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措施及意义等方面进行考查。从经济生活角度,可以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从政治生活角度,可以结合党的先进性和领导地位、国家的性质、职能、组织和活动原则进行考查;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把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考点链接】一、经济生活角度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消费水平。21世纪教育网www.www.2.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缩小城乡收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4.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7年中央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学杂费的免收,对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的投入,是国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体现。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协调发展;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立足改革开放大局强化农业基础。二、政治生活角度1.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政府必须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重视农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3.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4.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文化生活角度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注重文化建设。因为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发展。2.大力发展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据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说明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中必须发展大众文化和先进文化,并指出发展文化必须坚持的原则、方向、方针。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国家组织“三下乡"等一些具体的活动。说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四、生活与哲学角度21世纪教育网www.www.1.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党和国家制定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措施,属于正确的思想意识,对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说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体现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3.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是该道理的具体体现。【高考预测】1.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农村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中央将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将有利于①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②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③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④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2.根据近来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国家适当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 ( http: / / www. / )障补助水平,加强了对城乡困难居民的临时救助。这说明财政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C.是解决物价周期性波动的物质基础D.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3.近几年,我国增大了农村的电网改造。广东省的某县将乡镇农户用电价格下调了30%~40%,当年农民用电就提高了3倍。这说明A.在特定条件下,价格不由价值决定B.价格影响人们的生活,价格降低,人们的需求增加C.价格变化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影响不大D.价格影响需求,需求影响价格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确改变劳动力、土地的数量,只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分配形式,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说明A.不通过量变也能引起事物的质变B.事物的质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引起的C.必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也能引起事物的质变5.近年来.发源于农村、服务于农民的各种“草根文化”在全国呈燎原之势,“草根文化”贴近农村生活实际,深受农民欢迎。这表明A.农民是“草根文化"创造的主体B.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C.必须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D.必须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引导6.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因为①农村党组织是基层政权机关②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④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民过上新生活,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认识。8.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在此背景下,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召开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农村改革将在新的起点上步入快车道。请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党在30年前后所作出的两次重大决策的正确性。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包括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完善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利益、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总体思路,为今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国家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参考答案】21世纪教育网www.www.1.A2.D3.B4.D5.C6.D7.(1)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对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动力、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群众性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农民的凝聚力,增强农民的自豪感,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增强农民的幸福感。(3)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4)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应该动员和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群众性文化活动,能够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8.(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将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的发展始终遵循这一规律,并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斗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2)我们党30年前后所作出的两次重大决策都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证明了,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维护农民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处理好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