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保增长是头等大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保增长是头等大事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热点专题分析:保增长是头等大事
【背景材料】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工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考点链接】
一、经济常识
1. 市场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会议提出“要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2. 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会议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体现了要发挥国家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等作用;“实行结构性减税”、“促进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体现了国家运用税收和金融政策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实施调控。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会议指出,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益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需要。会议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
5.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会议指出,“要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走以质取胜、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
二、哲学常识
1. 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的观点。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和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
4.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向相反方向转变。会议认为,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5. 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认识问题要抓住主流。会议认为,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
6.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会议认为,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 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乡结构,调整地区结构。
8.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会议强调,做好2009年经济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会议认为,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体现了利用因果联系加强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10.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会议因此作出“中央对经济全球化作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的结论。
11.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会议提出,要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三、政治常识
1. 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开放;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这些任务的提出体现了国家行使经济调节、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
2. 会议指出,要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表现。
【跟踪训练】
1. 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局面,会议因此认为“中央对经济全球化作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体现了 ( )
A.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会议要求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这是因为 ( )
A. 扩大内需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B. 生产决定消费
C.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D.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3. 会议要求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保增长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是因为 ( )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D.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4. 会议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 ( )
①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是因为民生决定经济发展 ③表明当前人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维护 ④是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会议指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据此回答5~6题。
5.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 )
A. 宏观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B. 发展经济需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C.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和竞争性
D. 市场调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
21世纪教育网www.
www.
6.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 )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们实现预期目标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C. 经济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D. 理性认识需要应用到实践中去
7. 按照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扩大内需所采取的重大措施之一。这表明 ( )
A. 加大财政支出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措施
B. 国家通过财政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 财政有力地促进了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D.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8. 我国的货币政策从“稳健”到“适度宽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 )
①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②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 ③存贷款利率将会提高 ④存贷款利率将会降低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9. 会议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扩大内需潜力巨大,形成了较好的体制环境。我们完全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表明 ( )
①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②主观能动性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③客观条件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0. 会议要求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 )
A. 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B. 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
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1.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我国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局面,部分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成为社会各方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促进就业增长。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要把提高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
结合经济学知识回答,当前我国应如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13. 材料一:会议强调,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一说法的正确性。
(2)运用国家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材料二:会议提出,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
(3)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财政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
参考答案:1. C 2. D 3. A 4. D 5. B 6. A 7. B 8. B 9. C 10. B
11. ①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吸纳更多的人就业。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人数。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依法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管理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培训劳动者,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④积极改善创业环境,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12. ①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缩小城乡差距。②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④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3. (1)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中国的发展,保持中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我们必须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正确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充分估计困难、科学确定对策、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把握发展机遇。
(2)①材料一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机构认真履行经济职能。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体现了国家机构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③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情,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为人民负责的原则。
(3)①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加大对“三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②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带动效应等,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③加大对教育、医疗、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体现了财政可以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④加大对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体现了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 ( http: / / www. )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