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课件(共28张PPT+3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课件(共28张PPT+3个视频)

资源简介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红楼梦》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后来高鹗整理续写了后40回。

曹雪芹与《红楼梦》
曹雪芹生活于清初,该书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
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思想性强
1、社会思想:曹雪芹在他的巨著中,形象地描述,多方面探讨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各种各样的努力,想要生活得更好;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最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样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腐朽衰败,必然灭亡。曹雪芹《红楼梦》如此思想性,已经够了不起了。
《红楼梦》思想性强
第一代:水字辈
贾源、贾演。
第二代:代字辈
贾代儒、贾代善、贾代化。
第三代:文字辈
贾赦、贾政、贾敬等
第四代:玉字辈
贾珍、贾珠、贾璜、贾宝玉等。
第五代:草字辈
贾蓉、贾蔷、贾兰、贾芸、贾菌等
《红楼梦》思想性强
2、管理思想: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
金陵十二钗
2、个性鲜明, 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贾宝玉和林黛玉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钱为凤姐做生日取乐,却从欢声笑语中表现了尤氏与凤姐如何“斗法”,凤姐为了多捞一点,一个人的钱也不放过,连两个“苦瓠子”姨娘的钱也要“拘来咱们乐。
(2)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最突出的是王熙凤这一形象。她的性格特征,就是她同贾府内外众多人物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的。
(3)善于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如思想倾向不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晴雯和袭人,就是通过她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显示她们的对立。又如许多身分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物,作者做到了“相犯不犯”,显示出性格的不同。如贾政与贾赦,邢夫人与王夫人,贾琏与贾珍,尤氏与凤姐、还有更多的丫头们,管家的婆子们,其性格,思想千差万别,无一雷同。
(4)善于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插在冲突的漩涡之中,从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显示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
(5)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提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对黛玉含酸带妒的心理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影射的语言来表现。
(6)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如黛玉住的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院,探春住的秋爽斋,宝玉住的怡红院等对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
(7)用诗词韵文来表现人物,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大都符合人物的身分、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又是小说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是咏柳絮,薛宝钗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 林黛玉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的悲哀. 贾宝玉的题对额和《芙蓉诔》,前者表现他初露锋芒,不同流俗;后者表现了他极度悲哀,满腔愤怒。毫无疑问,《红楼梦》称得上是我国唯一一部真正“文备众体”的小说,书中的诗词曲赋,共计两百多篇,其数量亦为中国章回小说之冠。
(8)《红楼梦》写人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最基本的是白描。鲁迅说《红楼梦》描写人物价值之高,“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环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4、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
(1)质朴自然。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如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全石头狮子干净,兴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
(2)富有哲理。哲理性的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物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
(3)对俗谚的改造的运用。如“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第六回,刘姥姥语),“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第二十八回宝玉语)等等。
(4)富于情趣。小说中,最富于情趣的文字,以凤姐最多,其次是宝玉和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的文字。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双敲”便是这类饶有情趣的典型文字。
2.昆曲与京剧艺术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汤显祖与《牡丹亭》
洪昇与《长生殿》
孔尚任与《桃花扇》
京剧脸谱
京剧——国剧




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明代昆曲→清代京剧




成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
(安徽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同光年间,走向成熟
(“同光十三绝”:程长庚、谭鑫培等)
民国以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京剧出现
徽班进京
京剧形成——以徽剧、汉调为基础(19世纪中期)。
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红色寓赤胆忠心;紫色寓智勇刚毅;黑色寓忠正耿直;白色寓奸诈狠毒,蓝色寓刚强豪爽;绿色寓勇猛莽撞;黄色寓凶狠残暴。此外,还有老红、瓦灰、金、银等色,各有寓意。
“生”,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旦”,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源于歌舞、百戏。魏之“辽东妖妇”(裴松之《三国志注》),隋(一作北齐)之《踏谣娘》(唐崔令钦《教坊记》),唐之“弄假妇人”(段安节《乐府杂录》)等,都是扮演妇女作戏剧性表演的节目,当为旦的前身。
“丑”
文学


京剧

曹雪芹《红楼梦》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洪昇《长生殿》
昆曲

汤显祖《牡丹亭》
孔尚任《桃花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