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政治学案管理与服务一、学习目标——明确方向,有的放矢知识目标:识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明确我国已经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理解和把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三个原则及其关系。能力目标: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比较、鉴别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三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民族情感,自觉担负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突破重点处理民族关系应该坚持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三、认知探究——夯实基础,探究提高【基础提示】1.为什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 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坚持 、 和 的基本原则。3.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平等原则?4.如何正确理解民族团结原则?5.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由 的本质决定的,是 和 的必然要求。6.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提高】为什么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为汉族学生,你对此应报怎样的态度?四、知识结构——构建体系,把握联系五、典型例题——集思广益,触类旁通(2005年广东卷)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表届别项目 一届1954年 二届1959年 三届1964年 四届1975年 五届1978年 六届1983年 七届1988年 八届1993年 九届1998年 十届2003年代表总数 1226 1226 3040 2885 3497 2978 2978 2978 2979 2985少数民族代表人数 178 179 372 270 381 405 445 439 428 415少数民族代表占总数% 14.5 14.6 12.2 9.4 10.9 13.6 14.9 14.74 14.36 13.91有代表的少数民族数(个) 30 30 53 54 54 55 55 55 55 55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什么原则?结合上表加以分析。[解题思路] 本题以图表作为试题载体,考查考生的读表能力,即能够从图表数字中发现有关信息或相关道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一看二想。“看”是指全面获取图表(含注解)所反映的信息,防止遗漏;“想”是指在对图表中各种信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各种现象间的联系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亦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外,在解答有关时政热点问题时,要注意以党的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参考答案】(1)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2)民主平等原则是指我国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3)材料表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少数民族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形式。从少数民族参与全国人大的情况看,第一届有30多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从六届人大开始55个少数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不足9%,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全国人大代表的比重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六、课外作业——学以致用,提高能力一、单项选择题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回答1——2题。1. 对上述国情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 ②除汉族外,55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习惯上被称作少数民族 ③“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④各少数民族都附属于汉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表现在我国各族人民共同①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②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③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④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并引导各民族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上述民族关系的变化A.使我国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消除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C.是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D.使我国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4.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下列原则A.民族团结 B.民族互助 C.民族平等 D.各民族共同繁荣5.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抗震救灾斗争中凝聚起来的空前的民族团结,显示了一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①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 ②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④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物质保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繁荣的促进力量,有了民族团结,有了社会和谐,我们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表明A.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B.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C.民族团结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D.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2008年6月11日, “中华56民族之歌”大型系列主题活动的第一部分“音乐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行。活动选在奥运会倒计时56天作为音乐火炬接力的开始,之后每天对外公布一首歌曲,介绍一个民族,以民族+音乐的形式,作为各民族对奥运会的祝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7.上述材料表明我国A.各族人民依法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B.坚持民族平等原则C.已消除各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 D.各民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8.“中华56民族之歌”音乐火炬接力活动的全面启动,定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生动而鲜活的经典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的普及与教育风潮。这一活动有利于①促进中华大家庭各民族的大团结 ②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③各民族平等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④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云南西双版纳州从2008年起到2010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3年的努力,切实改善克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稳定增加克木群众的收入,使克木人总体达到当地中等以上生活水平,实现脱贫致富。据此回答9~10题。9.上述材料表明我国A.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C.各民族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D.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作为当前中心工作10.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致富,是由我国A.民族分布特点决定的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决定的C.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决定的答案 1——5 。6——10 。二、非选择题11.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划确立了发展少数民族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了11项主要任务和11项重点工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我国民族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编制和实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的意义。(2)《规划》明确提出,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倾斜照顾政策。试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采取倾斜照顾政策的必要性。参考答案探究提高因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因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绝不是小问题。作为汉族学生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作业1——5 A D C C A 6——10 D B D B C11.(1)编制和实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必将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是贯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共谋发展、同心同德推进事业。(2)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②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各民族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③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倾斜照顾政策,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改变落后面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必修2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