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基础知识提要(福建省泉州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政治基础知识提要(福建省泉州市)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考政治基础知识提要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 重点知识
1. 什么是世界观? 关系:
什么是方法论?
2. 什么是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意: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都是科学的吗?
3. 世界物质性原理:(P11)
4. 什么是物质?(P11)
☆ 什么是意识?(P12)(请列举……)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原因有那些?(P18)
(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5.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25)
(1)
(2)
(意识能动作用表现:①P16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 ,反之 )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P23)
(注意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P24-25)
6. 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原理+方法论
为什么必须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 意义:

反对

7.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
(P30)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
8.我国的国情怎样?(P31)
为什么我们必须立足于国情、了解国情?①原理+
②意义(P30)
9.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中 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方面回答得不同,就形成了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10.青年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努力?
------------------------------------------------------(四点)
二、易错处
1.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28)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它人类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性。(P11)
3.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P6)
(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是 。)
4.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P7)
5.什么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P21)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 重点知识:
a. 普遍性(把握其表现P44-45)
1.什么是联系? 特性 b. 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
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P46)。
c. 有条件性(注意理解P44)
d 多样性
方法论(P47):坚持 观察、处理问题,认识、把握事物的 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什么是因果联系?(P48)
怎样判断?① ②
方法论意义(P49—50)a. b.

区别 a.在同一事物中,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b.二者地 ①什么时候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3.整体和部分 位功能 ②什么时候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不同: ③什么时候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当心辨析题)
联系 ①二者不可分割
②二者相互影响
方法论:a. b.
(注意把握其相应的原理)
4.什么是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方法论(补充):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60):
6.发展的含义及实质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注意把握几种错误的判断标准P62-63)
a.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
c.
(注意发展与创新的关系P67-当心辨析题)
注意:联系与发展的关系(P56)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8. 什么是规律?
(尤其要学会判断是否规律—是否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
怎样理解规律的 b.
客观性?(P73-74) c.
人和规律的关系(原理):a.人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b.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8.什么是实事求是?
① 原理
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 ② 地位
③ 意义 (P76)
什么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为什么是统一的?
(1)两者都是为了使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做到按规律办事。
(2)两个只有(P76)

二、 易错处:
1.联系的普遍性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 。
社会运动的主体 ;认识运动的主体 。
3.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并与解放思想相统一。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方法
一、重点知识:
1、矛盾: 。怎样理解矛盾: 对立
统一
应用①“要自由,不要纪律”对吗?为什么?P85


2、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原理: ① 方法论 ①
② ②
3、矛盾的特殊性
a.
表现: b.
(P93) c.
a.含义:
为什么必须具体 b.原理:
问题具体分析 c.
d.
e.防止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a. a’.
(辩证统一的) b. b’.
a.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b.利于我们学会正确的工作方法: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
方法论意义 由普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
c.和各国革命建设相结合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5、什么是主、次矛盾?

两者关系 方法论


6、什么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两者关系 是对立统一的 方法论 看问题既
相互排斥、依赖、转化 又要善于分清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 所规定。
7、什么是两点论、重点论?关系怎样?P110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当心辨析题)
8、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其方法具有哪些? (P110)
二、易错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是P80 (即联系与矛盾的关系)
2、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是P91
3、哪些词语体现抓主要矛盾原理?P104
哪些词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P94、P96、P97
哪些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P108-109
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决定的。

第四课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一、重点知识
a. a.重视
1. 内外因及其 b(把握内因为何是根据P116)方法论
辩证关系 c. b.不忽视
d.
a.
2. 什么是量变 什么是质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b.
a. a'
量变、质变 b. 方法论 b'
的辩证关系 c. c'
(着重把握为什么)
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 ①注重点滴积累
防止错误倾向 启示
忽视质的飞跃,贻误时机 ②防微杜渐

3.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是什么?
(P134)
方法论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a.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 b.
c.
根本分歧?
三、易错点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2) 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发展方向;(P116)
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作用表现在:(P117)
(3)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性质有无发生改变?
(4)质变和发展的关系?(P125)
(5)发展的含义、实质、原因、状态、趋势及途径。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重点知识
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它又叫
包括哪三个方面
2.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怎么样?)
A.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 ,从 。
尊重客观规律是 基础和前提。
P8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前提。
B.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不断积累 。(如端正主观动
机、 等)
3.认识的根本任务极其原因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 。


① 。
B.原因: ② 。
③ 。

4.现象和本质的关系:(P10-11)
现象是 ;能为人的
A.区别:
本质是 ;只能由人的

B.联系:二者是统一的,本质离不开现象,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离不开
本质,现象是本质的现象。
5.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两个阶段)
(1)区别:A、含义:感性认识是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如果两者都正确,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2)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但不能讲来源,二者都来源于实践),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坚持理
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就在认识中坚持 论;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就在认识
中坚持了 法。
6.真理是 。
科学理论 。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 因而对于人们
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P13

7.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 。
A前提:
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 B关键:P17

8.认识是要不断发展的:P19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
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


9.正确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A.注意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概念、作用和要注意的问题
B.核心方法是
C.进行合理想象的要求、作用 ;
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注意:它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是否就是打破常规)
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D、怎样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1)善于发现问题。
(2)要敢于超越。
(3)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4)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5)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二.易错点
1.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目的
2.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认识吗?
3.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 nbsp; ,关键
4、明确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 所决定的。P27

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重点知识:
1、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是 主要是指:
社会意识是 。
B.二者的辩证关系:
第一: a’
b’
第二: 。 a’先进、科学的
b’反之
2、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是指

②作用:A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B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C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
①A符合 。
B符合 。
(即最高标准)
②我国现阶段衡量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是P45
“ ”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P46
(两者即具体标准)
4、关于集体主义:
①含义
②内容
③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a
b
c 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④坚持集体主义应注意几个问题:(略)
⑤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怎样?P51
a.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是辨证统一关系。
b
c
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为什么?
a
b
c
⑦怎样才能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P56
a总的要求
b正确处理
① ② ③
c要 。
d要 。
二、易错点: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 为核心,以 为原则P37
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P38
3、小团体主义的实质是
4、个人主义是 的思想体系。

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重点知识:
1、人的属性包括 和 。
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是 。
原因是:a
b
2、“人性自私论”之所以错误:
(四点)
3、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P70-71
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个人活动 (两种情形)
c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 (包括:社会环境、规律等)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72
a是辨证统一关系。
b一方面,两者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是根本,起着决定作用。
c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5、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①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双重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说明。人生价值包括 和 。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A、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B、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来说,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者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C、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怎样衡量人生价值来,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归根本到底是
和 这两种形式。
(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转化为物质贡献)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P77-80
A、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a ;b
B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a (个人素质包括哪些)b c
⑤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P83
a承认
b看到
c更应看到
⑥反对享乐主义,其危害:a
b
c

6、崇高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何巨大作用?P87-88
a
b
c
7、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P92-94
a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b
c
8、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P95
a
b
二、易错点:
1、把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从主观方面讲特别需要 P96
这也是由我国 决定的。
3、我们的最高理想是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P92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一、重点知识
a.含义: 活动。
①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 有根本的区别
②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 的活动,必然引起
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 活动。
1、关于实践 b.基本特征:① 。
② 。
③ 。
c.基本形式有① ② ③
2、为什么说: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P107
a.生产实践决定 。
b.生产实践决定 。
c.生产实践是 。
(因此,我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a.实践对认识 ①实践是 。 (1)认识是
有决定作用 (2)认识是
②实践是 。 (1)
(2)
③实践是 。
④实践是 。(理解为什么)
b.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反之,阻碍作用。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创造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 创造者,因而从 。
②人民群众是 创造者,从而 。
③人民群众是 的决定力量,在 。

方法论 ①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应做到 )
②坚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5、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P127
①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②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 。
③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 。
④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 。
二、易错点
1、坚持实践的 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所谓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指 。在改造主观世界中 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P125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4、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可以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5、认识的根本任务是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是 。P115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P38
7、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附一:哲学原理分类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P11
2、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P7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P25
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P18-20
二、辩证法部分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P46-47
2、把握事物因果联系的重要性。P49-50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P54-55
4、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6、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及方法论。P82
7、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P87-88
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P93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P98-99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P102-105
1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P107-108
1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P109-110
13、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P118
14、量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P127-129
15、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P134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P137-138
三、认识论部分
1、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7-9(其中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纳入唯物论)
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P10-11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P10-11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完成。P10-15
5、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作用P30-31及怎样培养(补充)。
6、实践的基本特征。P104-105
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110-114

四、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P36-38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41-42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P51
4、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P50-52
5、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P53-55
6、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P57-59
7、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70-71
8、人生价值包含哪两方面,为什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74-75
9、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P77-80
10、树立正确的金钱观。P82-83
11、崇高理想的作用。P87-88
1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P95-98
13、人民群众的作用及方法论。P115-119
14、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P127

附二:关于哲学中“怎么样”问题的解题思考

1、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2) 从整体上把握实际。
(3) 全面地把握实际。
(4) 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实际。
(5) 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

2、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 联系具有普遍性: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2) 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 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利用有利的联系,克服和避免不利的联系。
(4)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
(5) 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从而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1) 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2) 其次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怎样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哲上P76,从两者概念入手)
5、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 哲上P64—67三点
(2) 看有无体现事物发展的原因:即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3) 看有无体现事物发展的状态:即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4) 看有无体现事物发展的途径:即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可以从矛盾特殊性的三个方面的表现入手。(哲上P93)
(2) 也可以参照“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解法。
7、怎样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问题?(哲上P110)
8、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哲上P137—138)
9、怎样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哲上P37)
10、怎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哲下P7-9)
11、怎样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即怎样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哲下P15)
12、怎样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1)善于发现问题。
(2)要敢于超越。
(3)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4)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5)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13、怎样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哲下P57-59)
14、怎样实现人生价值?(主客观条件---哲下P78—80)
15、怎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认识、学习、掌握理论。
(2) 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
(3) 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