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精华版(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精华版(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资源简介

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界定)
1.是什么?
(1)外延:
文化形式(如文学、艺术、思想、理论、道德、教育、信仰等)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特色(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各有特色);文化形态(有古今地域之别);文化性质(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
(2)内涵:
①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纯自然);
b文化素养非天生,而是在教育和实践中形成;
c精神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本质: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为什么?(即文化的作用)
(1)对经济、政治:在经济的基础上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不一定同步),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作用性质不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人才、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国内)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参政意识和能力,推动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国际)文化渗透加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对社会: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a.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b.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对个人:①影响人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
②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④影响的双重性: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腐蚀人的精神世界,对个人发展起阻碍作用;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4)对综合国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文化竞争力倍受关注,其中科技、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是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精神武器。
3.怎么样?
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要点
(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文化传承:
(一)横向:文化传播
1.前提条件:世界文化多样性:
(1)含义: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而言,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2 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3 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4)尊重文化多样性:
1 为什么?
a. 原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 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b. 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是全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
c. 必要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怎么样?
a.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b: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原则及要求: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d.克服错误倾向: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2. 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3.主要途径:
a商业贸易活动。b人口迁徙。c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手段:
(1) 传媒的发展阶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到发展阶段,但是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2) 大众传媒:
①形式: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②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地位: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唯一手段。
④特点及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的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6.对待文化传播、交流的正确态度: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纵向:文化继承
1.前提条件:传统文化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鲜明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历史继承性: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
(3)双重影响:
①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臭味相投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4)如何对待: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②具体讲: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克服错误倾向:既不能高“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部继承
④对待传统文化,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同时也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2.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b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以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节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进步和运用,使得收集、选择、传递等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极大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3)思想运动的变革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撞击,从而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一)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
(1)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动力、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①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动力)②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基础)
总之,社会实践的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反作用,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二)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原因):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2.必要性: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重要性: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途径:
①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具体讲,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②基本途径:
a.立足于传统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b.立足于文化多样性:(创新与交流、借鉴、融合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2.指导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文化创新
3.主体:人民群众及其生力军文化工作者应自觉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4.方向:
①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②克服错误倾向:a.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b.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复习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 2、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 :(从发展历程上看,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1)独特发展历程:
古代辉煌 →近代衰微→新时期再创辉煌
①近代衰微的原因:(内因)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②新时期怎样再创辉煌?
a.指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b.“精华,去其糟粕”、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c.坚持文化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主要见证:
①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原因:①汉字传载
②典籍存传
③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a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b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博大精深:(从内涵上看)原因: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①文学艺术:a.特点:历史上辉煌而悠久;内涵上丰富而绚丽;风格上鲜明而独特。
b.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c.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②科学技术:a.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①少数民族成就:石窟艺术、语言文字、民族舞蹈、民族文学
②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a.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b.各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c.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③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3、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指导思想: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主心骨”。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3)根本途径: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主体: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一、文化生活多样性:
1.原因:
①从文化生产的角度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②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更多选择。
2.影响:
(1)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表现:①它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它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生产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的趣味;③有些媒体单纯地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3.怎样应对才能更“喜”不“忧”?
文化生产者应该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产为人民群众多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文化消费者应该提高识别和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文化管理部门应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二、发展先进文化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 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因:
3、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注意: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会妨碍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3)文化创新途径: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原因、措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中心环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①②③)
B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及目标: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的基础性工程。
C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①②③④)
D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关系)
PAGE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