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新人教版08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治: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新人教版08版必修4)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第六课 探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定位】
框题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识记 理解 分析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征3、实践的基本要素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5、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 1、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通过具体事例分析认识来源于实践2、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通过对实践含义的理解能够分析实践活动与非实践活动的区别2、通过对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的理解达到运用二者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感悟和体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同时注意知识的作用并增强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认识并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责任感
【课前预习填空】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 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 。
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 、 。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 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和 。其次,实践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 。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 的活动,而是 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 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 发展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的 、 、 和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 的制约,是一定 的产物。
(5)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 ,二是 ,三是
。其中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 中才能完成。
(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 ,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
(8)实践是检验 。只有把 和 联系起来加以 和 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东西变为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产生的 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9)实践是认识的 和 。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课堂学习重点】
1.实践的概念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有两含义: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
(2)主观能动性:①实践的这一特点是与其他动物的自发的、无意识的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相比较而言的,唯有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②实践以意识为指导。指导实践的意识主要是目的、观念和措施计划。通过实践要改造什么,改造成什么样子就就是目的,没有目的,就没有实践。在目的的贯彻即实践过程中,所有的措施计划都围绕它来制定。目的的实现即实践的结果,就是现实地将目的以实际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也就是创造。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造就意味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创造。
(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实践活动,如生产实践;历史性——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3.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防止几种错误的认识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这种看法好像是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性,又看到了实践的主观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我们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称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这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幼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对人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新的需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同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地讲,一种认识指导实践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第二,主观认识、科学理论与认识对象不能充当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它们不具备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被某种观点所束缚,而应该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标准,树立新的观念;同时也不能因某种认识暂时不能为实践所证实,就对实践标准产生怀疑。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5.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获得途径、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对象、认识运动的规律
(1)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
(2)认识的获得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是来源于实践的。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
(3)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
(4)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
【复习笔记整理】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及其特点 三个特点 主观能动性 三者是统一的
的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高考真题精析】
【例1】(2007广东单科)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 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测活动的认识,科学家的活动属于实践,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断出火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说明人们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活动认识自然。所以A相符合题意。 
【例2】(2008海南单科) “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 )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科学理论和科技发展产生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信任工具,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因此,①③符合题意。②④错误,认识能力和实践目的属于主观因素,故不能够作为科学实践成功的决定因素或首要因素。
【例3】(2008海南单科)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认识相关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体育科技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体现了认识发展对实践发展的作用。B观点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C观点虽然正确,但不是对材料的反应。D违背了辩证否定观。
【课后测试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蜜蜂酿蜜 ②教师讲课 ③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④鹦鹉学舌 ⑤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⑥经济体制改革 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⑤⑥⑦
2.人们常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这表明( )
A、认识总是先于实践而产生的 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认识决定并指导开展实践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
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4.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A .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
D .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5.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主要体现了实践的特点是(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规律性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下列关于实践的基本特征中,体现唯物主义的是( )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7.“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共同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8.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我们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主要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唯一标准 
10.有人认为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
①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 ②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③承认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④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1.2008年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30周年,这场大讨论不仅反映了思想、理论界需要统一的真理标准的界定,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表明( )
A.真理标准问题也是变化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实践决定认识的水平
12.十七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的变化,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哲理是( )
A.坚持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D.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13.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我国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这反映了( )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14.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5.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 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
16、材料: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参考答案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前预习填空】
(1)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对象 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3)有目的、有意识的 人的活动
(4)单个人的孤立的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纯粹个人的实践 历史地 内容 形式 规模 水平
历史条件 历史条件
(5)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6)来源 实践 相互作用
(7)动力 新问题 产生的新要求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8)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观 客观 比较 对照 实践 现实的存在 认识 结果
(9)目的 归宿 实践 实践 改造世界
【课后测试提高】
一、选择题
1.B 2.D 3.D 4.C5.B 6.D 7.A 8.C 9.C 10.B 11.B 12.D 13.C 14.B 15.B
 
二、非选择题
16.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www.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